无线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运营模式决定成败(1)


目前,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为首,国内的“无线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6月25日,北京“无线城市”一期网络开始试运行,即日起,北京市民和海外游客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在北京中心城区免费接入互联网,免费服务将一直持续到奥运会之后。

除北京之外,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武汉、杭州、深圳、青岛、扬州等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无线城市”的计划,有的已经招标成功并开始建设。

在国外,发展“无线城市”早就成为潮流。美国的华盛顿、纽约,英国的伦敦,加拿大的安大略,澳大利亚的珀斯,新西兰的惠灵顿,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全球600多个城市都在建设“无线城市”。

目前,全球在建和规划中的“无线城市”已经超过1000个,有关机构预计到2010年“无线城市”将增加至1500个。

有专家认为:“‘无线城市’将成为政府的第五公共事业,与修路铺桥一样,成为政府的责任。”

就在“无线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国际上一些“无线城市”网络运营商纷纷出现经济危机,有的甚至宣布终止“无线城市”建设,这给“无线城市”的发展前途蒙上了一丝阴影。

免费网络面临困境

巨额的资金投入和微薄的收入回报之间如何达成平衡,正成为“无线城市”发展的拦路虎。EarthLink(艾斯林克)、MetroFi(迈切尔费)等知名无线运营商因无法承受巨大的资金压力而放弃了“无线城市”计划。

2年前,MetroFi和波特兰市政府签约,建设1个覆盖整座城市的Wi-Fi(无线相容性认证)网络。但MetroFi在为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架设了590个无线AP(无线访问接点)之后向市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其能提供900万美元公共资金,帮助公司完成另外2000个AP的架设,在遭到拒绝后,公司黯然退出无线网络的建设,当时网络只完成了三成的建设工作。

今年7月初,MetroFi公司决定中止所有正在进行的无线城市项目,并寻找其他公司来接手。

无独有偶,费城建有美国最大的城市无线网,无线网覆盖135平方英里,为用户提供免费上网。该项目于2005年启动,由EarthLink公司负责建设运营,但是今年5月份,陷入困境的EarthLink公司宣布停止项目并寻求其他公司接手该网络。

为了与传统网络竞争,快速发展用户群,无线网络运营初期大多采取低价甚至免费的营销策略。

Wireless @SG(“无线新加坡”)项目是由新加坡政府和3家运营商一起共同完成的,所建的无线网络已投入使用,截至2007年5月,其无线宽带用户已达到42.8万人。按照合同,3家运营商将为用户提供2年-3年的免费无线宽带接入。到2009年12月31日前,新加坡居民和游客都将享受无线宽带服务。

2007年8月1日,我国香港特区政府正式启动全城免费Wi-Fi无线上网服务,从这一天起,香港市民可以随时用笔记本电脑等设备通过“非加密形式”连接上网。香港政府宣布计划花2亿港元在2009年前陆续在350个公共场所提供免费Wi-Fi服务。

今年年底,法国巴黎将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服务。巴黎市政府与大巴黎区区政府联合推出“无线上网自由行”服务,这一服务覆盖225个公共场所,耗资170万欧元,以后每年50万欧元的维护费由巴黎市政府来承担。

有分析人士认为,“无线城市”提倡的免费模式不可行。以新加坡为例,政府为“无线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无线网络运营商没有收入来源,就难以形成投入——赢利——再投入的良性运营循环。

数据显示,在美国,每年每平方英里Wi-Fi网络的运营管理费用大约是4万美元,“无线费城”的维护管理,每年需要数百万美元的投入。《北京市无线宽带城域网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市每个无线接入点投资需2万元人民币左右。

中电华通是北京市“无线城市”项目的承建方,从2007年开始建设北京市无线城市网,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无线宽带网络承建商与运营商。

作为二级运营商,并没有自己的骨干网络。中电华通建设“无线城市”,还需要租用基础运营商的骨干网,租用运营商1G的带宽,租金1年是900万-1000万元,中电华通租用20个G的带宽,每年租用带宽的成本大约是2亿元。

美国曾经有研究机构预测:1个中型城市如果要实现“光纤到路边”,大约需要15年,而在大部分城市覆盖无线城域网大约只需要1年-2年的时间。对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高速率的无线宽带城域网建设,是跨越“信息鸿沟”,缩短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距离的有力武器。

“无线城市”在一些地区的失败,并不纯粹是技术的失败,而主要是运营模式的失败。那么,我们是应该继续寻找合适的运营模式来发展这种“有前途”的网络,还是直接宣判“无线城市”的死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