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副市长樊新鸿谈智慧城市建设:把财政的钱当种子用,不能当粮食吃了,桂林樊新鸿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是51CTO记者对桂林最初的印象。现在的桂林又多了一个标签——“智慧城市”。

“桂林是一本厚厚的书,山水只是封面。”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樊新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把桂林打造成国际级旅游胜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桂林的名片不仅是山水,也是中国的幸福、美好生活的窗口。这需要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进行系统周密专业的规划。”

桂林副市长樊新鸿

桂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樊新鸿

未来桂林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板块

如何在不破坏桂林山水的前提下,做好智慧城市建设呢?对此,樊新鸿表示,坚持以保护漓江自然生态为核心,在智慧旅游带动城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税收反哺漓江生态保护。另外,秉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的理念,桂林引进以华为为代表的ICT和智慧产业方面表现优秀的企业,打造独具山水人文特色的智慧桂林。

当谈及具体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时,樊新鸿告诉记者,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桂林将打造三大城市功能板块:

一是,漓江——交还给大自然。通过物联网等技术使漓江尽可能的还给大自然,保持它的自然和朴素。通过建立“河长”制、智慧旅游、智慧生态、智慧农业,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绿水青山,保护好桂林发展的命根子。

二是,老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针对桂林老城,打造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应急、全程免费Wi-Fi,提升游客体验,以信息技术和文化、生态、旅游相融,疏解提升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是,新区(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新区在漓江流域之外,桂林市希望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构建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市政、绿色建筑、数据资源交易中心等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将桂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中国最绿色、最高效,最美丽的经济开发区,实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帮助桂林人民从事现代智慧产业,过上现代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可借鉴经验,但不能简单的复制案例

从桂林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板块来看,桂林市充分结合了当地的优势,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际的建设操作。樊新鸿表示,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桂林也在借鉴华为在龙岗等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桂林自身的特点进行改进创新。对此,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表示,任何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借鉴此前经验,但不能简单复制经典案例。尤其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当地的特色。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

为了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一定要与当地政府形成共鸣达成共识。华为在顶层设计方面通常从以下三点出发:一是,要做好前期的城市现状的调研分析,找到城市建设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二是,后期对老百姓需求的调研,从而把握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方向。三是,要仔细研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战略发展规划,产业相关规划等相关资料,把握一个城市的历史、今天以及未来的走向,通过对城市方向的理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供更好的支撑,这样才能去设计一个更好的智慧城市。基于这三点,华为可提供出特色的顶层设计方案和报告,有针对性的解决城市建设问题。

要把财政的钱当种子用,不能当粮食吃了

谈及桂林智慧城市建设中费用的合理利用,樊新鸿表示:“富规划、穷建设;慢规划、快建设。”他强调说:“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不能过度负债,要让智慧城市建设的费用和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我们要把财政的钱当种子用,不能当粮食吃了。要看准方向,精打细算,把智慧城市建设好。”

换句话说,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合理利用费用,需要将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转换成为产业发展的吸引力,让8000余万游客感受桂林山水,也体验桂林智慧城市,吸引合作者到桂林产业落户,创造就业岗位,实现产生融合互相促进。

记者了解到,目前桂林市人民政府已与华为就桂林华为信息生态产业合作区展开合作,双方将在智慧城市、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密切配合,共同建设桂林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展示中心等项目。桂林云计算数据中心由华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未来规模将达到1万个机柜以上,将作为桂林智慧城市的“智基”,全面承载智慧桂林建设,支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愿景的实现。

2016年至2020年,智慧桂林已规划建设13项重点工程,47个应用系统,主要实施了三大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视频监控共享平台等重要支撑平台和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人社等相关应用系统。在建项目还包括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城管、旅游天眼以及桂林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

智慧城市应该具有神经系统

桂林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板块顶层设计以及诸多应用系统联接,需要构建“智慧城市神经系统“来实现。

在华为看来,智慧城市是“城+市+产”三位一体的有机生命体,是实体城市与数字经济的结合,三位一体的城市构成。城市不再只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各子系统之间普遍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协同。

怎样使城市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姚健奎认为,应该让智慧城市具有神经系统。所谓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就是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系统,与城市的场景进行深度的融合,为城市构建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计算不出不在、智能无处不在的神经系统。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功能。强健的神经系统不仅需要城市大脑,还需要神经网络:从端点感知、大脑决策、再到肢体行动的完整神经网络来实现闭环。

目前,华为已经帮助全球40多个国家,120多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为了全面满足智慧城市需求,华为布局了OpenLab开放实验室,通过OpenLab与合作伙伴联合创新,参照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即标准),已经孵化了24类超过100个智慧城市场景化解决方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