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就绪网络 道路选择


今天我站在这里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觉得自己获得了重生,大家可能觉得比较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去,我和同事做相关网络和产品规划的时候,一度非常迷盲,因为我们除了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的更高性能的端口、成本越来越低的产品以外,感觉新的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对客户不能提供新的价值,这对网络界的从业者来讲,未来有什么样的职业价值呢。这个时候天上突然飘过来一朵云,世界一下子变得生动了,我们发现有很多新的需求和挑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仅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面就有许多新的技术和产品需要去实现,所以说作为厂商来讲或者是作为网络界的技术人员来讲,我们觉得获得了重生。

但是激动也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考虑梳理轻重缓急。H3C做了四点总结与各位分享。

第一,从物理服务器的互联到虚拟服务器的互联。

第二,从小规模的二层网络到超大规模的二层网络。

第三,从尽力传递网络到严格服务质量网络。

第四,从孤立的管理到智能联动管理。

首先看第一点。现在服务器计算虚拟化已经成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客户在部署,这对网络带来一个很明显的变化,第一就是规则。现在很多公司都把数据中心交换机独立于原来的交换机,因为他们所在的场景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规格,以前的端口只能连一台服务器,现在可能连二十台到三十台,虚拟机的流量可能有N倍的提升。第三是不可预期的流量模型,以前经过三个月或者是半年的时间,网络的流量大概是如何分布的,基本上都能够预测出来或者是可以统计出来,现在物理服务器里面有很多个虚拟机,应用类型变化、虚拟机迁移,流量的模型是很难预知的。

这其中我们着重看看计算虚拟化,它对网络的影响主要来自虚拟机的交换。以前一个交换机里一个设备连一个独立的服务器,现在连接的是几十个小的虚拟机,这就要求让交换机首先能够感知到这种情况。针对这个需求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一种方案是虚拟机交换通过vSwitch或者是软交换的思路来解决,这种方案刚开始的时候,环境非常好,只是跑一些业务做测试,后来当拥有一些大流量的搜索和存储,流量上来的时候,由于是用软交换来实现的,在网络这方面会遇到瓶颈。如果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构建云网络对整体的要求都会有增长,软交换机所有的特性,它的功能包括管理方式可能会给客户带来比较大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对于虚拟机流量的分析和策略的部署等等。所以H3C的解决方案选择了另外一个道路,通过硬交换的模式来提供,这种模式将通过VEPA虚拟以太端口聚合器)来实现。

用户需要的是一个开放标准化的架构,我们通过开放的互联,把虚拟机的厂商、服务器的厂商,甚至更上层的应用系统全部整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一体化端到端的解决方案。H3C相关的方案和产品会在明年面向市场。

第二点是从小规模的二层网络到超大规模的二层网络。二层网络的部署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云计算期望二层网络越大越好。虚拟机迁移是从网络部署的,二层网络是一个虚拟机的迁移范围,所以二层网络规模越大,就可以越灵活。现在我们有一些客户提出来:目前我至少需要5000台服务器,未来可能需要1万台服务器甚至更多,这个时候你怎么解决。我们知道传统的网络技术要构建这么大的网络,一般来说在STP的部署环境下,如果超过100台设备它的系统性能会大幅度下降,更不用说部署5千台或者是1万台设备了。H3C的解决之道是对于大型或者是中型规模的网络可以通过交换机的虚拟化来实现,这项被称为IRF智能弹性架构)的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捆绑。现在H3C已经有11个应用案例。如果用户有更大的需求,像1万台以上的服务器,这样超大规模的需求,可能需要采用另外一种模式,通过TRILL技术解决,在这里我不做多的解释了,H3C未来也会跟随这项技术标准的进展有相应的方案。

第三点是从虚拟传递网络到严格服务的质量网络,我们认为这对以太网来说是最大的革命需求,它的需求变化远远超过于100G网络。把以太网和FC做融合,首先有一个支撑技术,这个支撑技术也相当于标准体系,无论是DCBData Center Bridging,数据中心桥接)、DCEData Center Ethernet,数据中心以太网)或是CEE融合增强型以太网)来说都差不多,可以说它是以太网发展这么多年来最革命的技术,因为我们把以太网的带宽从百兆变成千兆和万兆,但是以太网本身是传输网络,它从传输质量未作太多的考虑,现在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呢?我们要把以太网变成一个高质量无丢包的网络,这是以太网本身发展如要承载其他一些相应业务的时候,必须去适应负载的,如果不具备的话以太网将来的发展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增强以太网好但是也是需要用户有所付出的, H3C建议用户采取分步走的战略。

我们认为可以分三个步骤,全分离、半融合和全融合。当前的阶段是全分离的状态,这个阶段主要面临的就是存储网络和计算网络分离的现状。一次性的融合在一起,势必要影响到整个数据中心的基础建设,将很大程度上推翻现有的架构,可能原有的投资和设备都要被抛弃掉,带来包括对管理维护、设计部署和成本的诸多挑战。所说我们建议有个半融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先把数据中心前端融合,通过前端融合简化接口,既可以保护投资又可以提高业务融合的灵活性。在未来当现有的设备能够逐渐到生命周期,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逐渐向全融合架构迁移。

最后一点是从孤立的管理到智能联动管理,包括云计算的应用和服务的管理人员都能够随需而变的定义网络资源,这也是实现了网络架构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比较粗放,是从每个服务器对应的网络设备去管理。如果涉及到云,整个资源编排和调度平台都有资源池,要涉及到相应的流程,在整个流程里面有一个纵向的管理,对不同的资源池如CPU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存储资源池进行池化的管理。同时,每一个层次里面还应该有一个横向的管理,这个横向的管理是什么呢?上层在做自动化管理和调度的时候, CPU对应的网络资源,对应的IP地址和对应什么样的带宽等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分配,需要在网络这块跟自动化管理平台有一个接口。

要真正实现云计算调用的自动化,H3C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今年发布了iMC v5智能管理中心产品,它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感知,当虚拟机进行部署的时候,iMC可以实现自动感知和策略部署。同时,任何的厂商和应用服务器都可以根据iMC平台的开放接口进行开发,基于此iMC最终可以实现网络管理的自动化。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从网络一直到计算再到存储分成几个层面,在网络层面明显的需求就是大二层的网络,在计算层面就是需要虚拟机,再往下就是计算和存储之间的融合,像FC和以太网的融合,最后是在整个端到端实现自动化的管理,对网络计算实现非常灵活的调用。

H3C经过这些年在IP领域的积累和发展,具备了全面完善的端到端的产品线,包括数据中心的安全和服务,数据中心的汇聚,数据中心的核心以及数据中心的管理等产品。H3C的产品逐渐向云网络迁移,能够给我们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价值。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