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用才是硬道理

使用新技术的代价往往十分高昂,好在OpenFlow具有足够的开放性,给在传统网络中的融合实现带来可能。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网络安全实验室在本届INFOCOM大会上现场展示的部署在清华大学信息楼内的LiveSec网络安全系统,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范本。该系统在传统的以太网之上,通过无线接入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引入了基于OpenFlow协议的控制层,显著降低了构建成本。

LiveSec网络安全系统包含三层架构:

LiveSec网络安全系统包含三层架构

以太网交换层: LiveSec基于传统的以太网络进行物理交换,所有的执行OpenFlow协议的接入设备通过传统以太网互联。

OpenFlow控制层: LiveSec使用支持OpenFlow协议的虚拟交换机Open vSwitch)和无线路由器构成接入网络层。OpenFlow控制层构成LiveSec的逻辑拓扑,并由LiveSec控制器进行集中控制。

网络用户和服务节点: 网络用户通过无线路由器接入,服务节点通过虚拟交换机接入。所有接入流量在接入层受到LiveSec控制器的全局策略控制。

基于上述架构,LiveSec相对传统的安全部署模型具有多重优势。首先,该系统解决了安全设备的可扩展问题。通过全局细粒度的负载均衡,LiveSec支持安全设备在网络的任意位置进行增量式部署。新部署的节点会按照OpenFlow协议自行入网,并自动将控制权交由LiveSec控制器。所有的用户和服务节点均可在LiveSec网络内动态迁移,包括无线接入和虚拟机的无缝迁移。记者在展示现场尝试进行了基于虚拟机的服务节点动态加入网络的实验,当具有安全检测能力的虚拟机加入网络中时,LiveSec的可视化界面会显示出该虚拟机在网络中的拓扑及其具备的业务能力如杀毒功能,协议识别功能等)。LiveSec控制器会依据新增节点的处理能力将需要安全处理的网络流量均衡到新的节点上,从可视化界面中也可以看到新增节点引起的链路流量变化。

传统网络中,安全设备一般被部署在边缘,对进出流量进行访问控制。

传统网络中,安全设备一般被部署在边缘,对进出流量进行访问控制。这种方式虽然成熟有效,对内网中的安全问题却无能为力。LiveSec创新的交互式访问控制特性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由于系统提供了安全节点到控制器的信息交换通路,并针对安全事件设计了一套信息交换协议,LiveSec可以根据安全节点传来的安全事件,在用户接入层实施访问控制。这意味着,该系统做到了全网的点到点安全控制,任何攻击流量在不离开接入交换机的情况下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内网安全的顽疾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OpenFlow网络中,控制服务器管控着所有的数据流,又能实时感知其他节点的状态,为可视化提供了足够的基础。

在OpenFlow网络中,控制服务器管控着所有的数据流,又能实时感知其他节点的状态,为可视化提供了足够的基础。记者在展示中看到,LiveSec结合OpenFlow协议以及应用层业务识别服务节点,将网络中所有的拓扑、流量、应用、安全变化都按照统一格式写入中央数据库,并在动态界面中实现了包括当前状态及历史事件回放在内的全网业务可视化。当使用无线设备的用户通过OpenFlow无线路由器接入后,立即会显示在系统的可视化界面中。该用户上网所涉及的应用层协议,也会实时显示在用户图标一侧。当用户访问不良网站或者进行攻击时,图标上会出现红色警示,LiveSec也会依据安全策略在用户接入端实时阻止用户的部分或所有流量。历史回放功能也相当实用,可以回放特定时间段内LiveSec的所有事件,攻击发起者包括地理位置在内的所有信息均可以通过数据库查找获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