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基本块图、插桩位置及桩代码执行分析


0.

1. 基本块概念

2. 基本块图及插桩点分析

2.1 基本块图

2.2 有效基本块图

2.3 带桩点信息的有效基本块图

2.4 插桩位置及桩代码执行情况分析

3. 小结

Appendix: 源代码中对 Basic Block 的解释

 

 

0.

 

由前面几篇文章,例如:

Linux 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 -gcov-dump 原理分析

Linux 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 -.gcda/.gcno 文件及其格式分析

Linux 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 -GCC 插桩基本概念及原理分析

Linux 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 -GCC 插桩前后汇编代码对比分析

 

我们已经知道了代码覆盖率测试的一些相关概念,例如 Basic Block Arcs 等。本文重点叙述这些基本概念,并仍以前面的 test.c 为例说明基本块图 (Basic Block Graph) 及插桩点。

 

本文所用 gcc 版本为 gcc-4.1.2 test.c 代码如下。

00001: #include

00002:

00003: int main ( void )

00004: {

00005:    int i , total ;

00006:

00007:    total = 0 ;

00008:

00009:    for ( i = 0 ; i < 10 ; i ++ )

00010:    total += i ;

00011:

00012:    if ( total != 45 )

00013:        printf ( "Failure\n" );

00014:    else

00015:        printf ( "Success\n" );

00016:    return 0 ;

00017: }

00018:

1. 基本块概念

 

通过基本块的划分,可以把程序分为一组代码段,每一段代码中的第一条语句被执行,则整段代码都被执行一次。

 

那么,什么是基本块 (Basic Block)

 

基本块

  • 程序中一个顺序执行的语句序列
  • 只有一个出口语句和一个入口语句
  • 执行时只能从入口语句入,从出口语句退出
  • 基本块中的所有语句的执行次数一定是相同的
  • 一般由多个顺序执行语句后跟一个跳转语句组成

 

因此,基本块的最后一条语句一定是一个跳转语句,且跳转的目的地一定是另一个基本块的第一条语句。如果跳转语句是有条件的,就产生了一个分支 (arc) ,该基本块就有两个基本块作为目的地。如果把每个基本块当作一个节点,那么一个函数中的所有基本块就构成了一个有向图,称之为基本块图 (Basic Block Graph) 。且只要知道图中部分 BB arc 的执行次数就可以推算出所有的 BB 和所有的 arc 的执行次数。

 

本文附录介绍了 GCC 源代码中对 Basic Block 的解释。下面以 test.c 为例,说明这些问题。

 

2. 基本块图及插桩点分析

 

2.1 基本块图

 

根据 " Linux 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 -.gcda/.gcno 文件及其格式分析 " 一文 1.1 节和 2.1 节的输出信息,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基本块图 (Basic Block Graph)
 

1 基本块图

 

其中, BB0 BB8 分别对应着开始和结束的虚拟基本块,表明程序从 BB0 开始,从 BB8 退出。因此, BB0 没有入边,只有出边,而 BB8 只有入边,没有出边。 8 ARCS 记录对应图中的 8 个有出度的节点, 12 条有向边实际上就是所有的 arcs 总数。

 

2.2 有效基本块图

 

输出结果 可以看出, BB0,BB8,BB3 没有对应的代码行,可以当作虚拟的基本块。有效的基本块只有 BB1, BB2, BB4, BB5, BB6, BB7

 

如果在图 1 中,我们删除虚拟基本块 BB0 BB8 ,并加入 " Linux 平台代码覆盖率测试 -.gcda/.gcno 文件及其格式分析 " 一文 2.1 节的输出的 LINES 信息 (BB 的行号信息 ) ,那么程序的逻辑会更清楚。如图 2 所示。

 

2 有效基本块 ( 带行号信息 )

 

其中,每个节点旁边的 lineno( 行号 ) 表示构成该 BB 的代码行,这些代码也显示在旁边。

  • 1
  • 2
  • 下一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