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进程间通信简介(IPC)


linux下的进程通信手段基本上是从Unix平台上的进程通信手段继承而来的。

而对Unix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大主力AT&T的贝尔实验室及BS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软件发布中心)在进程间通信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对Unix早期的进程间通信手段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扩充,形成了“system V IPC”,通信进程局限在单个计算机内;

后者则跳过了该限制,形成了基于套接口(socket)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Linux则把两者继承了下来,如图示:

最初Unix IPC包括:管道、FIFO、信号;

System V IPC包括:System V消息队列、System V信号灯、System V共享内存区;

Posix IPC包括: Posix消息队列、Posix信号灯、Posix共享内存区。

 

有两点需要简单说明一下:

1)由于Unix版本的多样性,电子电气工程协会(IEEE)开发了一个独立的Unix标准,这个新的ANSI Unix标准被称为计算机环境的可移植性操作系统界面(PSOIX)。

     现有大部分Unix和流行版本都是遵循POSIX标准的,而Linux从一开始就遵循POSIX标准;

2)BSD并不是没有涉足单机内的进程间通信()。

     

图一给出了linux 所支持的各种IPC手段,在本文接下来的讨论中,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在尽可能少提及Unix的各个版本的情况下,所有问题的讨论最终都会归结到Linux环境下的进程间通信上来。

并且,对于Linux所支持通信手段的不同实现版本(如对于共享内存来说,有Posix共享内存区以及System V共享内存区两个实现版本),将主要介绍Posix API。

 

 

-------------------------------------------------------------------------------------------------------------------------------------------------------------

参考资料:

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linux/l-ipc/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