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城域网应满足六大需求(1)


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表明,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城域网络提供相应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自1994年中国互联网开始商用,国内各运营商开始设计和搭建自己的城域网进行运营,城域网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为互联网和其他数据业务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通信网络的发展历史表明,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城域网络提供相应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实际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和成本的问题,目前的城域网一般都是ATM、SDH和MSTP共存的形式,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渐显露以下问题:

第一,主要业务单独建网,传输承载网统一承载,业务的新增或变更带来城域网络大规模的建设和结构的大量调整,工程实施周期长,难以应对社会需求的迅速变化。并且,传输网对多业务网络的承载,使得传输网络传输效率较低,不能发挥城域网的最大潜力;

第二,由于城域网络的网络结构繁冗复杂,运营商可提供的产品成本较高,只能满足中高端客户,对低端客户尚不能提供低成本接入方案;

第三,城市人口密集区域,从各个运营商的城域网到用户处都需要通过驻地网完成接入。若使用光缆施工,施工速度缓慢、工期较长,不利于业务的快速部署。其中, 中国联通因为基站的大量建设,为固网接入提供了有别于光缆的微波接入,可以在北京各个角落提供微波部署,具备一定的灵活度。

各种城域网的技术瓶颈

目前,城域网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电路交换网络的ISDN、DDN、VDSL专线可提供的带宽较窄,传输距离有限,难以组建规模企业数据网络,网络难以升级。此种方式已经较少有客户接受,市场上中国电信、中国网通、 中国铁通可以提供此类专线;

2.ATM+IP网络,虽然可以保证QoS,提供灵活带宽分配,但是,接入设备昂贵,接入能力有限。比如客户端一台可以接入8E1或STM-1/4专线的华为MA5103,价格达数万元。可提供端口为8E1以下,或者是STM-1/4,没有灵活的带宽过渡,容易造成带宽浪费。同时,ATM网络需要SDH网络提供承载,层级复杂,市场上的提供商主要是中国联通;

3.PDH、SDH网络,可以提供N×E1或STM-1/4端口,端口类型有限,若用户需要其他类型的端口,需要加装相应的网桥设备,增加故障点。带宽不能够灵活分配,对于小带宽,如5E1专线,尚可采用E1转以太网网桥进行接入,对于数十兆带宽的用户同样需要占用STM-1端口,在加装相应设备后接入,造成带宽的严重浪费,相应的,单节点设备接入能力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大量不同带宽用户的组网需求,各大运营商都可提供此类专线;

4.MSTP网络在SDH技术的基础上,吸收了以太网、ATM、MPLS、RPR(弹性分组环)等技术的优点,对业务接口进行了丰富,并且在业务接口板增加了以太网、ATM、MPLS、RPR等处理能力,从而成为近期内实现统一以上业务的多业务传送平台。但是由于MSTP技术数据帧的处理只是在接口板上,须经过GFP封装进入SDH的帧,进行传送,处理效率不高。并且MSTP构建于SDH技术基础上,受限于SDH网络的部署和带宽限制,虽然能够灵活分配带宽,但是当大量大带宽用户接入,MSTP同样力不从心。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部分大城市已经可以使用MSTP承载业务,其他运营商应用较少,处于观望状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