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互联网入侵中国:第三次冲击波能否成功


据国外媒体报道,国际互联网公司已经悄悄再次向中国进军,这是互联网有史以来的第三次浪潮。尽管国外品牌的中国取得成功的案例非常多,比如快餐、汽车、手机、计算机、各种电子产品、时尚产品等等,但是在互联网领域,国际品牌的前两次攻击波都以失败告终,那么,这第三次冲击波能取得成功吗?

文章指出,这么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市场受到了国外品牌的两次冲击,第一波冲击发生在互联网泡沫时期,雅虎和MSN等互联网品牌在这一阶段进军中国市场。

然而,随着新浪、搜狐和网易的兴起,雅虎和MSN等最终未获成功。第二波冲击是由eBay、Google和AOL发起,然而,AOL由于业务模型和合作伙伴的因素而失败,eBay则遭到淘宝的打击,目前只有Google还在与百度争夺。

相对于中国本土公司,这些国际互联网公司没有向用户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这是它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国际互联网公司的失败也创造了中国的互联网神话,百度搜索广告的发展和中国用户潜在的爱国主义推动了这种神话。此外,国外互联网公司的失败也源于它们对中国用户的不了解。

但是,中国互联网神话仍有机会。这些国际互联网公司拥有大量资金和人才,如果连它们都无法打入中国市场,那么谁能做到这一点?

目前又有一群新的国际互联网品牌将进行尝试。在未来两年中,这些“希望之星”的发展将备受关注。不过,这些公司需要采取新的方式。以往,国际互联网公司仅仅是将业务移植到中国市场并进行“本地化”,然而这样的方式被证明是不可行的。新的进入者应当重新开发中国市场业务,并在业务模型中加入更多中国元素。

国际互联网公司还需考虑到中国网民逐渐增长的爱国主义情绪。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应当采取低调、谦卑的姿态,并真正的理解中国网民的需求。总而言之,第三波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互联网公司应当做好牺牲的准备,并更好的了解本地用户,采取更加有条不紊的方式。

这是进军中国市场的最佳方式,也可能是唯一方式。About.com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网站拥有200万关注生活方式、由专家提供的内容页面。在进军中国市场前,公司高管在首席执行官Scott Meyer的带领下,用了两年时间来调研中国市场。Meyer选择了Matt Roberts来负责中国业务,后者不仅是一名懂得互联网的专家,而且还在中国生活了20年,能够流利的读写中文。毫无疑问,Roberts也吸取了此前国际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失败的教训。

Roberts在公司中几乎全部雇佣中国员工,他同时坚持所有内容都应该在本地开发,并基于中国网民的兴趣。此外,他还给About.com在中国的网站重新取名为“阿邦网”,使用搜索引擎优化来进行推广,并引导目标用户关注该网站。在推出后90天,该网站的指标数据好于预期。

社区网站MySpace和Friendster也在中国市场采取了类似方式。如果一些传言属实,那么至少有6家国际互联网公司准备好进入,或是重返中国市场。这一次,这些公司将会在中国获得成功。

相关文章】

  • 下一代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