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满城尽是无线网


从飞机降落在赫尔辛基机场的那一刻,记者就开始体验芬兰人的无线生活。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同行的芬兰雇主及企业联合会中国地区经理Marrian女士就掏出了随身携带的电脑上网,而记者也联上网络开始做采访前的功课。
赫尔辛基给人的印象是古朴而凝重。在这个古老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了802.11b无线网络。记者来到距离赫尔辛基国会广场不远处的码头市集,蔬菜、水果、海产品品种丰富,油画、雕刻等工艺品琳琅满目。在这个巨大的露天市集上,绝大部分摊位都有可以使用VISA和Master信用卡标志。细问之下才知道,为了便于游客使用信用卡购买市集的产品,摊主们都装备了无线POS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与信用卡中心连接。
为适应越来越多的新应用,许多芬兰人都拥有不止一部移动电话,这也是今天芬兰移动电话拥有量达538万部的原因所在。身为芬兰通信产业掌门人,Suvi Linden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她随身带着3部Nokia手机,一部用于公务联络,一部作为个人通信,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她最新一部手机N95的主要用途是用来观看手机电视。
诺基亚是无线通信之王
提到芬兰就不能不提诺基亚。根据芬兰经济研究所(ETLA)的统计数字,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其销售收入在3年前就已经占芬兰国民生产总值的3.8%,出口占国家全部出口额的20%,从业人员占芬兰总就业率的1%。在芬兰,与诺基亚有关联的企业达到200家,其构成的无线通信产业链在全球的无线通信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相当多的企业更是某些细分领域的领先者。
在位于Innopoli科技园的诺基亚总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诺基亚手机在全球的销售数量,几乎每秒钟这个数字都在刷新。除了不断研发新手机,诺基亚还做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包括用玉米生产的可降解环保手机电池、能翻译菜谱和控制门锁的手机、以N800为大脑的机器狗以及可以任意调整屏幕的新款手机Aeon。最吸引人的是机器狗,除了能够利用N800内置的摄像头与麦克风对周围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还会时不时到处乱跑乱叫、发发小脾气,煞是可爱。
在诺基亚这个“带头大哥”的直接影响下,诞生了许多有特色的中小型科技公司。设在奥卢Oulu)的Elektrobit Oyj(EB)公司是一家专门为汽车和手机制造商提供核心嵌入式软件与硬件解决方案的企业,现在的董事长和CEO原来都是诺基亚的高层领导。该公司员工不多,但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3亿欧元。这样的企业在芬兰还有很多,它们最突出的共同点是,每个企业的规模都不大,但有自己的专利,也都专注在自身的优势业务上,哪怕只是非常细分的一个领域。
竞争让数字生活更便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宽带接入费用还是移动电话通信费用,芬兰都远远低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大多数通信服务项目上,芬兰的电信服务在欧盟国家中也是价格最低者之一。目前,芬兰的手机费用约为欧盟平均价格的60%。
这都是政府营造的开放的竞争环境带来的结果。芬兰工业及雇主联合会首席经济师Jussi Mustonen也向记者表示,芬兰在电信领域的强势,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其开放的竞争环境。 芬兰通信部部长Suvi Linden 
芬兰从1990年放开移动通信市场。现在,全国大约有140家电信公司,而这140家是800家电信公司几轮惨烈竞争之后的胜利者。芬兰没有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的集运营和设备供应商为一体的综合电信运营公司。电信运营商促使设备供应商之间展开激烈竞争,推动了技术的迅速发展。
芬兰的ICT产业绝大部分都属于私人企业,且主要集中在通信领域。在芬兰,政府在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基本不做投资,主要是为产业提供立法及政策上的支持,以营造开放、有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价格更趋合理。由于政府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政策和鼓励竞争的长期策略,国民利益均得到了保障。
除鼓励竞争之外,芬兰通信部还通过立法来促使运营商之间的所有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并促进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内容,激发用户对宽带服务的需求。在芬兰国家交通与通信部发布的《芬兰国家宽带战略》中反复提到,要把政策的重点放在促进竞争上。
在市场的推动及政策的指导下,今年9月1日,芬兰将在全国范围内停播模拟电视信号而全部采用数字信号传输。即便如此,用户也不是必须购买数字电视——他们可以通过模拟电视加机顶盒的方式接受数字信号。据了解,芬兰国家电视台已经完成了全国数字电视网的建设,机顶盒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到目前为止,芬兰83%的公寓采用无线、卫星天线的方式接受数字电视信号。
不仅对市场环境的态度开放,芬兰政府对自身的决策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为了避免恶性竞争,芬兰早年规定不允许运营商将手机与SIM卡捆绑销售。但由于3G手机的售价偏高,消费者对此不怎么热衷,运营商也苦于3G手机普及率偏低而无法开展大规模的商业运营,不久前,交通及通信部发布法令暂时性开放了该限制之后,运营商找到了推广的着力点,3G手机的销售大幅上升。在3G手机拥有量大幅上升之后的一年内,基于3G的应用也将变得相当丰富。鉴于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效果明显,芬兰交通及通信部将推动该法令从暂时性变为永久性法令。
创新激发ICT活力
除了开放的电信竞争和宽松的市场环境,研究和教育系统也为芬兰ICT产业群体的活力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在促进ICT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芬兰政府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营造良好的市场及产、学、研合作环境。在发展其ICT产业之前,芬兰的大学教育中首先对移动通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及教育工作。随着诺基亚的发展,与其展开合作的许多公司组成了一只强有力的ICT技术研发网络。
虽然芬兰是一个只有520万人口的小国,但举国上下都特别重视国家技术项目、重视地区科技园区以及保持教育活力。2004年,芬兰在科研开发上的投入为50亿欧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4%,其中民营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到了70%。
芬兰总理万哈宁认为,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创新是生命的源泉,对于国家来说也不例外。为了帮助成长型企业的发展,芬兰成立了一系列机构来帮助企业发展和创新。芬兰国家技术局(Tekes)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芬兰工业和服务业的竞争力,以使产业结构多样化,增加生产和出口,并为提高芬兰的就业率和社会福利提供坚实的基础。据悉,TEKES在2006年向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资助了4.65亿欧元,用于研究和创新活动。
调查数据显示,芬兰是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中投入研发最高的国家。芬兰的ICT产业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芬兰的私人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与政府的成功合作模式。实际上,这样的模式与中国目前盛行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类似,但更规范。芬兰没有无偿使用的资金,但却有促进技术转化成产品的机制。
为确保芬兰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芬兰组成了以芬兰政府总理为首的部长小组,负责信息社会规划的实施及协调工作,政府每年将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除了对信息社会建设的推动,芬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也远远大于大型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尽管芬兰的中小企业看起来规模很小,但都具有强大的实力以及全球化的视野。采访中听到的一种观点是,做强公司需要关注两点:专业化和全球化。
事实也正是如此——每一家企业都在积极寻求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同时也是行业数一数二的企业。然后,就是进行全球化扩张。
记者手记:小国的全球视野
为期一周的芬兰之行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而是芬兰政府推动产业的政策以及芬兰小企业的国际化意识。
从产业政策看,芬兰与中国的惟一区别就在于对市场竞争的态度。芬兰作为一个小国,国内市场的整体消费能力远不能和中国市场相比,但其开放的政策推动了企业的竞争意识,使得企业从创建之初就在竞争中摸爬滚打。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走的多是“技工贸”的道路,拥有了技术,参与了标准的制订,在国际市场自然是竞争力十足。
反观中国企业,由于国内市场巨大,相当数量的企业走的都是“贸工技”的道路。也就是说,以贸易起家,以制造发家,以技术发展。这样的道路不可谓不好,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渠道优势并不明显,而“Made in China”也受到美国及欧盟诸多制约。
从芬兰的企业来看,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非常重视自身的技术研发。根据芬兰工业及雇主联合会提供的数据,芬兰的软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甚至达到了公司收入的30%!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小,竞争激烈,芬兰企业无论大小,国际化意识都始于创立之初,而不像多数的中国企业那样,发展到一定时间才开始国际化道路。
诚然,开放市场之后首先面临的是国际企业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保护性政策对那些蹒跚学步的小企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仔细想想,没有经过磨砺,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世界企业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直到现在,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名单的还只是几个国有大型企业,来自民间的企业真正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的还是少数。从短期看,失去保护政策的某些行业也许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开放、竞争的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长期积累无疑有着巨大的意义。
如果说一定要从芬兰的ICT产业发展中吸取什么经验,那最值得一提的就应该是政府倡导的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