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技术中的新贵 网络在线视频新媒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等连接的P2P应用迅速崛起。在最近短短几年里,基于P2P的网络应用已经在人们的网络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知名的即时通信软件ICQ、MSN以及国内的 QQ等都是P2P的经典应用,而QQ以高达4亿的用户成为家户喻晓的即时通工具。而在网络资源下载方面,目前最为火爆的是基于P2P的BT下载和电驴下载,基于P2P技术下载的MP3和视频文件已经成为宽带用户流量的主体,占据了整个互联网流量的三分之二。 
另外,目前日渐兴盛的流媒体网络视频也搭上了P2P的快车,发展势头迅猛。由于P2P流媒体技术的保证,网络视频直播以高清晰度的画面、高音质音频和流畅的播放速度给传统互联网用户带来了“声色兼备”的强大冲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P2P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在网络上,从人到人、人到机,机到机的技术转变,先进的技术使其渗透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悄然颠覆着着传统的网络生活。
P2P引发网络狂潮却陷入两难之境
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因此,P2P被称为“伙伴对伙伴”或者对等联网。P2P可以让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交换文件,打破了传统互联网围绕大网站服务器的“中心化”格局,赋予用户自由的主动权,消除了“中间商”,直接通过互联网将人们联系起来,使网络沟通更通畅,使用户资源获得了更直接的共享和交互。
由于推崇自由、共享、交互的理念,使得P2P应用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强烈支持。但也正因P2P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其忽略了如版权、耗费网络资源等应用和发展方面的问题,遭到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强烈不满。目前在网络流量中占着极大比重的音乐、影视下载,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非法盗版,像《神雕侠侣》、《霍元甲》、《断臂山》等刚出炉的电视剧和电影,都能通过P2P获得。据全球知名的ISP流量管理及分析解决方案提供商CacheLogic公司近日公布的中国P2P流量的种类及数据情况显示,目前在数据交换方面,P2P方式已占整个国内互联网的60%。
网络中充斥的盗版现象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给P2P的发展种下恶果。2005年6月美国高等法院做出了对P2P服务供应商Grokster不利的判决,认为Grokster鼓励用户非法传播音乐档案。在此后的几个月里,许多知名P2P 网站在压力下纷纷关闭,连全球最流行P2P下载软件也难以幸免。
无疑,P2P在网络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但如何才能在拥有巨大用户群体的同时,得到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的认可呢?P2P已陷入两难之境,其发展又该何去何从呢?
改变应用方式 成就于“后P2P时代”
2005年9月,BT获得了DCM风险基金管理公司约875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从好莱坞电影厂以及独立经营的电影院等处获得电影、音乐、游戏和软件,然后再把这些产品提供给消费者。BT则从销售内容的附加广告以及从用户的下载收费中获得收入,从此走上了传输正版内容的道路,这在P2P的应用方式上,无疑是个巨大的改变。
在网络方面,不少网络运营商联合影视公司共同推出P2P流媒体网络视频,代替原有的P2P下载,不但显著减少了网络的负荷,而且杜绝了盗版现象。由此可见,P2P在网络视频中已经开始体现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国内网络视频行业中,“悠视网”作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和受众覆盖率方面的优势补充,以其丰富的内容、推崇主流文化而健称,引起全球华人对主流文化的共鸣,倍受业内关注。
作为专门从事宽带网络视频的媒体,“悠视网”具有深厚的市场资源及业界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其独特的协议与传输机制组播+P2P)在目前宽带网络条件下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不但能减少投资,还能节约网络带宽。另外“悠视网”已完成了与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文广集团等国内各大内容提供商的深度合作,保证了内容的主流和合法,并在2005年末承办了由中央电视台组织的“2006CCTV全球华人网络春节主题活动”,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P2P流媒体网络视频的运用,活动的圆满成功充分体现了悠视网“网络视频第一品牌,属于全球华人的感受与体验”的价值定位。在内容方面,以“民意影院”为例,悠视网与影视公司、各大院线合作,收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电影,并争取到最新的影片播放权,既保证了影片的稳固增长又保证了影片的合法性。悠视网的成功是改变P2P应用方式的一个典范,作为新媒体,这对于更好的宣扬主旋律,推崇主流文化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见,P2P蕴藏的巨大商机,将对未来网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P2P应用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后P2P时代”的来临,如何充分发挥P2P技术的优势,将P2P技术、正版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成为“后P2P时代”对商业模式的思考。对于P2P来说,“后P2P时代”是反思也是变革,是挑战更是机遇,只有改变应用方式、实现共赢,才能真正成就于“后P2P时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