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如何提升大型机性能?(1)


二战时关于自相矛盾的军事智能,有一个经典的笑话——对立面的两个事物是不可能组合的。如今若用“商业”来代替“军事”这两个字眼,可以得到同样效果。一些人认为,前沿的、昂贵的敏捷开发进程与守旧、笨拙的大型主机结合的做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当系统管理员抱有试图管理遗留大型主机应用性能这样的想法。

别担心!目前厂商开发的工具和用户最佳实践证明,这么做完全可行。在我们过于激动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

敏捷开发势不可挡

关于敏捷开发我写过许多文章。在这里,我想没有必要重述那些高度正面的分析内容。简单地说,现在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员都在谈着敏捷开发。Scrum和敏捷商业智能(BI),甚至是测试过的模块与大规模新版本执行的持续融合,都已在各软件开发机构中取得稳步进展。

过去四年中,敏捷开发者学会了如何按人数和代码长度进行调节,与此同时,厂商工具从过去的应用生命周期管理(ALM)单元发展为与敏捷开发者进程有更多的关联性。这些工具也扩大了自身的范围,因此敏捷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现在不仅意味着在测试与编码间的不间断往复,而且也还担当着开发者与操作之间的协调功能。

大型主机不可动摇的目标

同样在过去四年中--尤其是过去的两年--高级管理层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多年来,系统管理员显而易见的一个盲点:应用性能,而不仅仅是应用的正常运行时间,才是重要的!

很长一段时间,IT只是集中精力让应用保持运转。而如今架构的复杂性和调整遗留应用的难度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的根本。现在,没有良好的应用响应时间,性能问题和初试中断出现了,好则只是引起客户不满和员工效率低下,坏则导致延长运行缓慢时间和试错修复产生中断。中断和运行放缓会使关键应用长时间不可使用。这将对销售和生产循环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停止。有时会给组织的盈亏造成重创。

这个问题对于大型主机型数据中心及其内部的遗留应用尤为重要。遗留应用通常不仅助力商业运营,而且越来越成为Linux应用落脚的地方。如果Linux应用响应速度慢得像蜗牛爬行一样,将对全球在线用户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商业智能应用--这里不存在矛盾。

企业对遗留应用的日渐关注使得应用性能管理(APM)工具组件终于成为企业IT投资追逐的目标。同时,厂商也投入到开发应对新型架构组合的APM工具的“军备竞赛”中。显而易见的选择如IBM Tivoli,CA,以及Gomez/Compuware;较不为人知的选择如Precise Software,它的工具增加了对分析内容的权衡,以及推荐修复方法的功能。我强烈推荐在整体架构中使用该工具。工具引入的结果是,这些针对系统管理员所关注的关键应用性能管理需求的工具取得重大进展,其结果是实现了监控:了解所有软件级别,监督跨越云和其它网络的应用,掌握负载竞争和复合应用的效果,利用积累的知识进行更快更深刻的根原因分析,并提出更好的修复建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