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更加懂得善用虚拟架构管理工具
 
另一方面,Schreck指出,也有另一种企业,他们会在单一的实体服务器上不断添加更多的虚拟机器,藉此得到更高的投资报酬率。但事实上,这么做并无法解决问题。
 
现有的效能管理工具,例如微软的Systems Center Virtual Machine Manager(SCVMM)以及VMware vCenter的管理功能比起两、三年前上市的旧有系统先进许多,但是某些关键指标的表现并没有显着提升,例如新架构是否比旧有架构更能有效管理。
 
“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实际运用这些工具,”Olds说道。
 
Schreck表示,使用虚拟架构的企业,不论架构的规模大小,都在积极采用适用虚拟架构的效能管理工具。“但我们不清楚的是,他们采购的目的除了确认虚拟架构的运作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用途,”他说道,“你必须更加积极善用这些工具。除了透过这些工具了解虚拟架构的运作情形以及效能之外,你必须设定服务器应达到的效能标准,否则最後你会发现每台虚拟机器的成本已经大大地超越当初规划的架构。
 
  3.规划时思考得不够全面
 
专门研究资料中心架构的Forrester研究机构的副总裁与首席分析师当James Staten建议,计算效能时必须考量到整体的环境,而不是只顾及到某组服务器或应用程式应具有的条件。
 
“传统的效能规划,一个应用程式必须取得的资源是它要消耗的资源的两倍,当它忙碌时便不会超出服务器负荷,”Schreck说道。
 
“在虚拟世界,一个应用程式不会出现需要预留扩充空间的情形。通常你会观察应用程式如何满足整体环境的需求,因为你会集合所有的虚拟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运用在需要的地方。你真正的目标应该是让整体的效用度提升到60%或是更高,而且尽可能达到100%的高点。”
 
曾协助道琼、美国最高法院、国防情报局,以及华盛顿特区的政治新闻网站架设网路与虚拟服务器,而其办公地点也位于华盛顿特区的顾问Patrick Kuo表示,就架构而言,将资料、资料库、服务器,以及前端软体分成不同资源需求等级是比较有效的做法,如此便能将更多资源放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这做法与传统思维大相迳庭,过去企业将服务器应用程式视为单一的应用程式/服务器/资料库,并依据这种逻辑进行资源分配,这也是因此效能不如多层级的作法的原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