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商:领跑IPv6产业链 IPv6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向IPV6过渡呼声也越来越高,整个IPv6产业链也都加快了IPv6 商用推进的步伐。我们看到,IPv6商用存在重重挑战,整个产业链目前情况如何?尤其是作为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设备商,其产品在IPv6处理能力上还存在哪些问题?

设备商跑IPv6 产业链

应该说,国内IPv6推广至今,处在产业前沿发出倡导的都是一些网络设备厂商,同时他们也提供了相对成熟的产品与演进路线。运营商的技术人士告诉记者,现阶段,运营商关于IPv6的探讨,已经不是技术是否成熟度和过渡方案如何选择的问题,而是何时过渡和试验网的前期规模。

但在终端层面,IPv6却遇到了不小阻力,特别是BYOD已经成为了业界趋势——更多终端的加入本应该推动IPv6加快实施,但实际情况是市场上能够支持IPv6的终端为数稀少,而完全基于IPv6建立的业务应用更是凤毛菱角。

IPv6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国内运营商的商用试点规模越来越大,这为设备商带来新的机会,但也同时带来更多压力。

压力来自全方位,从承载网、支撑系统到终端设备,都需要对现网设备进行改造,而且还要应对贯穿全程的安全问题。正如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周建明所说,承载网是发展IPv6的前提条件,无论升级哪些业务,承载网都需要配合改造,先行或同步升级,因此,就要求设备商需要具备IPv6流量的承载能力,对IPv4的后向兼容,能支持IPv4、IPv6间流量互访或穿越;支撑系统和安全系统是发展IPv6的保障环节,IPv6的运营需要网管系统、BOSS系统的支持;同时,必须升级安全系统,如防火墙、入侵检测、信息安全监控等,要达到与现网同样的信息与网络安全要求,就需要具备IPv6用户的认证计费能力和流量的统计分析能力。

现在,随着IPV6商用的迫近,其挑战来自如何支撑IPV6业务全程全网实现。而运营商认为,目前设备商在从IPv4向IPv6过渡方面的处理能力还有限。首先,在有线宽带用户以IPv6接入、认证、计费的上网流程中,设备的IPv6协议支持尚不完善;其次,支撑系统需处理多种用户类型带来的用户体验变化,目前还不能很好解决网络运维、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端到端的设备能力有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流标准的不完善也是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在过渡技术方面并未形成符合大型运营网络需求的主流方案。一些国际标准组织认为,与其做一个考虑周全的过渡标准,不如尽量缩短过渡期,因为在过渡后,这些过渡设备往往成为网络的负担。但从我国运营商的实际情况来看,从IPv4向IPv6的过渡将是相当长时间的任务,而且IPv4、IPv6也会长期共存。

目前,IPv6的核心技术与标准已经成熟。在国际上,资源类及网络层标准要由IETF制定,核心标准已经成熟,基本可以满足IPv6组网的需要;安全类标准成熟度与Ipv4一致;应用类标准中,传统电信业务对应的标准由相应的标准组织承担,进度不一,移动互联网标准,在3GPP中已基本完成,IPv6物联网标准尚处于起草初期。在过渡类标准中,双栈和隧道技术已经成熟,翻译标准尚不成熟。需要重点研究。我国在过渡类标准方面,还是有所创新的,如软线技术、IVI技术标准等;另外,国内标准在网络协议、设备标准等方面已能满足国内IPv6网络建设需要。

虽然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在过渡技术方面并未能形成符合大型运营网络需求的主流方案,但是IPv6的过渡技术正在逐渐成熟。虽然IPv6的过渡技术种类繁多,但不互相排斥,多种技术可互补推进设备的成熟性。

在正式主流标准未定、过渡技术种类多样、过渡技术设备成熟度不足的情况下,IPv6的发展存在应用穿越、用户溯源以及多种接入技术和多种用户类型并存的问题,设备商需要为运营商提供基于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设备商具备可以为运营商IPv6规划和部署提供最全面的咨询及集成交付服务的能力,这是对设备商综合能力的考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