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者发生转变

万亿级美元的市场规模吸引的不仅仅是需要转型的电信设备商,在这里,华为、中兴的竞争对手也不在是爱立信、诺西、阿朗,而是思科、IBM、惠普等更具经验的IT企业。特别是在网络设备市场,华为、中兴产品线拓展已与企业网霸主思科高度重合,围绕双方的纠葛更是不断趋长。

“从产品的角度看,华为和中兴普遍具有了覆盖数据中心、IT技术设施、安全解决方案、通信设备以及智能终端等一系列的产品,同思科的差距已然缩小;同时在市场方面,华为与中兴作为本地化公司,在本土化营销手段采用、本地化渠道搭建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从成本角度而言,华为与中兴的成本相比思科较低,因此,允许他们以更低的价格面向市场发展。”茁思迅行咨询公司咨询总监金峰表示。

目前,思科等在企业网市场已耕耘多年,其品牌资产使得他们可以获得较高的销售利润,并且在市场覆盖方面,华为中兴也不敌思科。但经过多年积累,华为、中兴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现在拥有的PCT(国际专利合作条约)数量占据全球前三,并不弱于思科。“就现有产品和技术而言,华为与思科的差别确实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而且华为在产品成本、灵活性方面优于思科,尤其是在本土化渠道方面,华为选择与国内四大总代合作,全面发力企业市场。”金峰表示。

与此同时,中兴作为在企业网市场坚持耕耘了七年的企业,在业务产品和数据产品上具有完整的产品线,在渠道建设、企业解决方案定制化方面已有丰富积累,尤其是在国内政府、电力、铁路、军队、能源、广电等行业,中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海外市场,中兴对思科形成的压力也不容小觑。

另外,闫成印指出,华为、中兴良好、周到的管理服务能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产品稳定性等问题。

虽然在局部市场,后进者与“前辈们”有着一定的市场争端,并且“伴随着企业千兆以太网、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云计算需求的扩大,思科与华为的争斗或将更加激烈”,但从整体市场来看,华为、中兴仍可以在市场上寻找到更多机遇。

“新进入者整体实力有待培养,但企业级市场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无论是IT还是CT厂商,其利用各自优势切入市场后,均不能覆盖价值链所有环节,而是在细分市场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德国电信咨询公司中国区高级顾问谭炎明表示。同时他指出这个市场所具有的明显行业属性,也对所有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欧美拓展压力骤升

华为、中兴的全球化拓展依赖于电信网络的丰厚积累,企业级市场的全球开拓也是如此。但近一两年,华为、中兴在欧美市场屡次受挫。继去年10月遭遇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以“国家安全”、12月遭欧盟以 “触底价格”名义调查之后,近期,华为、中兴再次受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华为、中兴的3G和4G无线设备发起“337调查”,以确定这些产品是否侵犯美国公司专利权。在一系列调查背后,“安全”似乎是影响中国设备商进入欧美市场最大的“影响因素”。

在Ovum公司 IT解决方案首席分析师Roy Illsley看来,事实上最大的挑战是环绕华为、中兴产品的观念和信任缺失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看法本身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而是这个观念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Roy Illsley认为,虽然观念、信任等改变并不会一蹴而就,但终有一日将会发生,为了加速这种变化,华为和中兴在审查监督方面都必须更加开放,其产品的设计也要更加透明。“获得政府合同将会花费很长时间,另外,在一些特定的领域,没有国家(无论是美国或中国)会采用非本土的技术。”

同时,对于华为和中兴在欧美市场拓展受阻,谭炎明也认为这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技术、服务等自身条件与价格、质量、公关能力等商业因素综合权重的结果。“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大同小异。作为跨国企业在全球化拓展时最重要是找到游戏规则中的‘软肋’,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于目前的华为、中兴而言,在快速渠道交付能力、低价格的优势之后,实现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合规的商业化运作,将是游戏规则下的生产法则。所以敲开欧美市场大门,也仅仅是时间问题。Gartner一份分析报告预测,华为或将在2014年左右贯穿全球企业级市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