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肆虐:凭什么让“IPv9”横行无忌?


51CTO.com独家观察】提到“IPv9”,相信很多人都会犯了迷糊:这是IPv6的升级版么?我们可还都在用IPv4呢,怎么都开始发展IPv9了?或许也会对于笔者将“IPv9”附上这么一个状似“十恶不赦”的标题而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搜索“IPv9”,我们可以获得两个信息:1、1994年愚人节,英国工程师Julian Onions发表了《使用IP版本9的历史观》一文编号RFC1606),用科幻的笔调,以一个未来技术工作者的视角对当时对网络技术发展方向的讨论进行了幽默的解嘲,发人笑,更发人思。2、中国IPv9与RFC1347(TUBA)完全不同。根据《采用全数字码给上网的计算机分配地址的方法》发明专利实施并发展而成的“十进制网络”采用的是自主知识产权、以十进制算法(0-9)为基础的IPV9协议,并将网上计算机进行互相连接,从而达到计算机相互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目的。

从这两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IPv9最初的亮相实际上只是一场愚人节玩笑。然而,我国的一些计算机科学工作者却最终将其“落实”了——他们“开发”出一套独立的“中国IPv9”标准来定义这个“十进制网络”,并大肆宣扬其优越性以及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

然而,从“中国IPv9”一诞生,它就充满了争议,早期的质疑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由IPvX标准的知识,IPvX必须对网络层IPv4为IP、ARP、RARP、ICMP、IGMP协议)和连接层IPv4和IPv6为TCP和UDP)有所作为,而对应用层,主要影响DNS因为其提供IP解析)。而从本文的表述,我们能得出两个结论:一,“中国IPv9”研究者试图采用“十进制”传输。如果理解为采用十进制电平,那么,协议属于物理层;二,“中国IPv9”研究者试图对用户终端兼容“十进制域名”,而域名属于应用层。从“中国IPv9”的拥趸提出的论据来看,他们更多地把域名系统应用层)看成了互联网本身。由此,文中所述的“IPv9”存疑。

第二,“中国IPv9”研究者混淆了IP协议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中国IPv9”研究者试图通过数字定位计算机而不是域名来给出保护网络安全的“新方案”,这是不现实的,因为IP协议簇的目的便是帮助不同网络例如以太网、令牌环、FDDI、ATM等等)的计算机在一个虚拟的“共同网络”上相互通讯,而不同的IP类协议只是实现方式不同,而帮助网络上的任意计算机相互通讯的目的是相同的。真正提升网络安全的,是应用层协议和加密技术,或者量子信道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通讯方式的手段。也就是说,即便“中国IPv9”是真实存在的技术,这项技术很大程度上也无助于网络安全的提升。

第三,“中国IPv9”研究者混淆了“数字化”和“十进制化”的概念。数字化,指的是将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处理的形式,其要义是利用计算机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人们处理信息更方便。而域名(Domain Name)的出现,使得人们无需记忆复杂的以数字形式出现的IP地址,而能够使用单词就可以轻松连接到所需的计算机。而“中国IPv9”研究者将“数字化”误解或者有意曲解)为内容成为数字。按照这样的理解,那么,读《红楼梦》,把文字全部换成《新华字典》上的页码比直接读文字更为先进。而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最近,又有一位名叫yx9fun的网友发文揭穿IPv9背后的奥秘,称其域名转换类似DNS劫持,并在最终得出结论称IPv9的最终目的仅仅是靠炒作一个概念来牟利。

缘何概念猛如虎?

相信给“中国IPv9”下这样的一个结论并没有太过出乎大家的意料,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背后终会有追逐利益的成分存在。然而,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我们真的需要这些所谓的概念来指导我们的资金流向么?

51CTO记者在与很多用户和厂商的沟通中发现,绝大多数用户对于一个概念性的技术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在技术从概念落实到实际之前,人们并不想为其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从统一通信、云计算、虚拟化以及甚嚣尘上的物联网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概念的制定者和跟风者,用户实际上对其的态度仍然趋于平淡,一方面是对新技术投资的策略性保守,另一方面也是被各家厂商推出的看似令人眼花缭乱实则高度趋同的概念弄得有些不知所措。

对于科技概念的炒作,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厂商们惯用的“潜规则”。科技概念的营销和炒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生带有一种泡沫的属性——先为大家画一个“饼”,赚足了眼球和资金再考虑如何“烙饼给大家吃”。简单的看,这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从另外的角度上看,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如果概念的炒作者发现圈不到足够的钱,就不会将概念落到实处,那些投入了资金和精力的用户就只能傻傻的看着这个泡沫烟消云散。

对企业来说,炒作概念虽然能在短时间给产品或技术披上一个与众不同的“壳”,引起用户的关注,但这个“壳”毕竟是很脆弱的,一搓就会破。一旦概念的泡沫破裂,企业的形象和诚信也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企业不应该利用用户对行业内幕的不熟悉,企望炒作的概念不被识破。即使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忽悠了范伟两次,不过终究还是没有忽悠成第三次不是?所以,奉劝有侥幸之心的企业一句,别再用概念忽悠人了。对于用户,希望大家也能够像面对“中国IPv9”一样,对概念多些疑问,多做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终止概念炒作的恶性循环,让我们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