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CI分类

本来按正常的逻辑,CI分类应该放在第一位去思的,而不是先去说结构谈关系,这样做一是因为我们的确是先把结构与关系理清后,才去做CI分类的,二是觉得在结构关系没有做一交待前,可能先谈后面的东西,会不利于了解,这也是因为社会上没有把CI的结构与关系跟我们做一些规范或定义,才造成的,正常来说,我们真正开始做具体的配置工作时,CI分类应该是第一步,这个过程会非常重要,在没有真正开始做前,我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影响会这么大。

再说明一下项目的情况,配置的结构、配置的关系,基本上我一个人去完成思考的,没有动用到公司的管理资源,当这些定下来后,开始做CI分类时,这就需要走出办公室,调动管理资源了,因为这不是一个人思考就可以决定的,这一点很重要,日后各位从事这样的活动时,也需要把管理资源拉上,能抓到多少资源就要去抓,这是一个很好的洗脑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让具体的业务领域及高层管理者开始真正参与进来。

记住一句话:CI的一级分类决定了配置管理的范围,CI的最底层分类决定了配置管理的颗粒度。这句话是后面真正领悟总结出来,一开始也没有意识。CI分类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我们先找一些对业务领域比较熟的专家或管理者,首先谈CI的一级分类,我们谈着谈着,发现谈不下去了,因为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一级分类,于是我们转变策略,先发模版,让公司的各个业务领域把自已所有的运维对象全部罗列出来,最终收集上来是五花八门的清单,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数据,然后我们再组织人员讨论。现在的体会是,分类真的是一门艺术,更是需要智慧的。这里面要说一下我们有两个优势,一是我们是从系统实现的角度才开始这项工作的,所以我脑子里事实是有一个预期的,虽然我不知道具体分一类有一些什么东西,但我很清楚分类对不对,能否有效,有没有扩展性。二个是我们以前实施过REMEDY,业务领域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分类基础。

经过讨论后,我们把一级分类确定下来了,这里又得废话几句,我一直也不觉得这个工作是我们需要花如此的气力做的,我们也与顾问公司交流过,他们基本上没有给出任何有用的建议,IT的设备或环境,全世界也就那么一回事,我一直奇怪居然没有一个关于分类规范或建议,网上也是查不到相关的有用信息。最终我们把一级二级的分类,大家分工确定下来了,然后再发布给各个业务领域评审,是否有遗漏的,分类是配置的最基础一项工作,如果分类不当,带来的后果很严重,你的统计分类,你后续的属性设计都会受到影响,而且日后你想对某一个类做调整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

CI的分类我们最终的结果是,将CI分类,分为三层,一层分类为六个:环境、计算机及外设、软件、通讯、网络、文档代码。最低层的分类为190个,现在让我来说一下我们的分类原则,好象我很难总结得出来,这是一个倒推的结果,我们的分类也不是完美的,因为有许多IT 设备你很难去定义它属于哪一个类,比如我们有两个二级分类一是计算机配件,一是存储设备。一个硬盘,你说它属于哪一类呢,好象两者都可以放进去,又好象二级分类不对,但是我们有着大量的鼠标、键盘、光驱、内存条、显卡、网卡这些配件存在,所以必须有一个计算机配件的分类,另一方面我们在磁带设备、磁盘阵列、带库、光存储设备,这些又必须建一个专门的存储设备的分类出来,这样的情况还好好多,我相信随着IT技术的发展,原有的分类还必须打破,因为技术与产品的换代,使许多分类的界限完全打破了,所以在分类时还需要一定程度上考虑未来技术发展,有一些IT设备现在虽然数量不大,种类不多,但现在有明显的趋势看出未来一定会独立发展成一种专门领域的话,那就有必要先把分类建好,一个目的,最大可能的减少日后对分类的调整。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CI的结构与分类,很多时候是会让人混淆的,比如在我们最底层的分类中,硬盘、内存条、CPU与计算机是并列,当时有人认为硬盘、内存条、CPU等是应该在计算机类下面的子类中的,这种意识是好多人都会存在的,包括当时我们的领导也是觉得这样的分类好象不对,也认为应该如此。但事实上这样是不对,他们都把CI的分类与CI的结构混淆了,而且忽略了分类的根本意义,硬盘、内存等都是计算机的组成部份,这是一个结构信息,我们分类是为了把所有CI种类做一个分类,然后在构建CI结构时,再把每一个种类进行组装,分类不需要考虑任何的结构信息,再说分类的作用,分类更多是为了日后的统计,如果把计算机作为一大类,把硬盘、内存等作为子类,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全部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分类的话,程序会把每一个硬盘、内存条都作为一台计算机统计出来,统计一个父分类时,一定会把其所有的子分类全部计入。所以有时我们从程序实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带给我们一些便利。最终我们的做法是,建了两个大类,一个是计算机整机,一个是计算机配件,把硬盘、内存、CPU这些东西统统丢在计算机配件中。

本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是:CI分类的第一层分类决定了配置管理范围,最底层分类决定了配置管理的颗粒度,我们的一层分类是:环境、计算机及外设、软件、通讯、网络、文档代码,这是我们的配置管理范围,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我们统统要管理的,最底层分类,比如计算机及外设这个一层分类中,分了计算机整机与计算机配件,而计算机配件这一个分类下面,又分为鼠标、键盘、光驱、内存条、硬盘、CPU、显卡、网卡、电池、电源等,这个最底层分类告诉我们,我们日后关于计算机及外设这个配置管理范围下面的颗粒度要达到CPU级的,事实上CI分类的过程就是你配置规划的过程,它是你整个运维目标及能力的提现,它决定了你日后约大多数的服务活动。

关于分类有一点说明:如果你的仓库中存在某一款配件的话,即便你的配置管理颗粒度不想达到一个级别,你也最好需要为此构建分类,同时这一类的配件,你需要日后构建为CI进行管理。比如,如果你是做桌面运维的,你的配件仓库中存在硬盘的备件,那么你就需要建一个分类出来,同时你在构建CMDB时,每一个硬盘你最好作为CI管理,不然这会造成许多问题。这也算是分类的一个原则吧,任何你需要加以关注的设备或配件,都必须可以被分配到你CI分类的某个最底层分类中。

最后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分类与属性的平衡,分类时要注意,如果有一些信息是可以利用属性控制的,可以适当减少分类,比如鼠标,有光电的,也有普通滑轮的,这是两个不同种类的东西,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此建两个分类,我们只需建一个分类,就是鼠标,同时多为这一个CI 分类多设计一个属性,叫鼠标类型,这样通过属性就可控制了,同时后续的统计分统也可以满足了,这里没有一个很硬性的标准,比如计算机,有大型机,有小型机,有普通的工作站或服务器,为什么计算机就需要做多个CI分类,而鼠标就不用分类,用属性控制呢?,这是由属性的异同决定的,如果同样一个范围的IT组件,它们的属性是很接近或相同,我们就是没有必要建多个分类;如果它们的属性差别很大,这时就需要多建分类了,这是为了管理的便利。所以我一直说分类是一个智慧的事情,就象配置管理的颗粒度一样,这需要去各方面平衡把握的。CI分类就说这些了,真正在做分类时,相信大家就有体会了,这些也不是抄书或谁教的,都具备的作业过程中个人的一些经验与智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