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I属性设计

当所有CI的分类确定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需要设计属性了。说到这个可能还是得做一些知识或概念说明,因为这方面的资料并不多。

在编程中有一个概念叫面向对象,我们在配置规划或构建CMDB时,跟这个道理有一些类似。说简单些,我跟刘德华,我们是否不同,取决于我们各自的属性,属性可能理解为对我们的信息的进一步补充,对我如果我们需要的信息不多,可能我们的属性只是:身高、性别、体重、面容等等,这时刘德华没有我伟岸,我也没有他帅,所以我们就可以区分出来了,我是我,他是他,这是我们的属性不同,但是这里需要注意,这里我和刘德华是不同的对象,但是我们属于同一个分类(都是人)、我们属性范围是一样的,只是属性值不一样(身高不一样,长得不一样),我们的想法是根据分类设计不同的属性,两个不同的分类,是因为属性范围不一样,人的属性有身高、性别、体重、面容等,计算机的属性有制造商、品牌、生产日期等,这时人与计算机的属性范围是不一样的,所以是不同的分类,所以我们前面说了CI分类,那一个CI分类跟另一个CI分类有什么不一样,这是由各自的属性决定的。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是父子继承的概念,即子类会继承父类的属性,父类有什么属性,它的子类就一定会有,如果我们的CI分类有三层,那么第三层的分类,会继承其第二层,以及第一级的属性,比如计算机整机这一个分类,下面分有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工作站等这几个子类,如果计算机整机这一个分类有属性:制造商、型号、购买日期等这几个属性,那么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工作站这几个分类都会有制造商、型号、购买日期这三个属性。这是继承的概念。

CI属性设计,我们的工作是这样展开的,我们把所有CI分类清单确定后,确定分工,哪一些人对哪一些IT设备是最专业的,就由他们来设计属性,这个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最后需要做大量的整理工作,因为事实上许多分类的的大部份属性是相同的,我们需要把属性整理好,做到不重复,比如计算机有属性叫型号,空调有属性叫机型,这时事实是同样的属性,我们需要把它统一起来,我们发放的是最底层的190个分类,这样每一个分类由不同的设计属性出来后,我们再统一命名,然后将属性上浮,因为许多属性可以提升为二层分类属性,甚至提升为一层分类属性,甚至是公用属性,这个工作需要比较好的大脑才行。

CI属性总的来说,分为公用属性、一层分类属性、二层分类属性、三层分类属性,还可以设私有属性。所有属性最终形成一个“属性池”供每一个分类去取用。然后当我们真正需要建立一个CI项时,首先要确定这个CI属于哪一个分类,如果它属于计算机硬盘,那么它会自动拥有公用属性、计算机及外设属性(一级分类属性)计算机配件(二级分类属性)硬盘属性(三级分类属性),我们需要做的是填上每个属性的属性值,这样一个CI就完成建立了。

另外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属性的设计也是一个智慧的事情,取舍会非常重要,我们是先穷尽收集,保证每一个CI类需要关注的信息都收集上来,然后再做挑选,因为有许多信息是没有价值的,或者本身的信息是难以取得的,象一些高度动态变化的信息,是不宜取用属性时行管理的,比如CPU的使用率,除非你有底层的监控软件可以自动通过数据接口读取到系统中,否则这个信息是无法维护的,所以就不用为CPU这个一个分类,建一个占用率的属性。要考虑到日后的服务成本,量力而为,如果构建得信息无法进行维护,一是影响CMDB的数据精确度,二是带来服务成本增加过大,一旦设计了这个属性,那么日后这一类CI的这个属性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监控与管理,这个成本是相当可观的。

三、配置管理的后续工作

当完成上述的配置规划动作后,需要做二件事件,一是CMDB的构建,二是数据收集模版的设计。我一直的看法是,当 IT服务到达一定的规模后,尤其是当IT组件庞大时,在没有系统实现或支撑的情况下,做深入IT服务管理是空谈的,暂不说事件、变更等流程,光是配置管理,没有系统的支撑,是根本无从保证质量的,这里我觉得有一个规律,做管理咨询的公司往往是自身公司的管理最需要被咨询的,做软件的公司内部往往也是最需要信息化的,做IT服务管理的,可能也是最需要接受IT服务管理的,我们在提供IT服务的同时,我们自身的IT应用其实做得远远不够。

  1. ITIL在网络运维管理中的发展征途
  2. 融入ITIL国际化IT管理思想打造实用主义ITSM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