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on-Local Cost Aggregation Method for Stereo Matching》读后感~,stereomatching


最近一直在做stereo matching方向的研究,仔细研读了包括局部算法,全局算法,以及半全局算法三个方面的算法文献,对该方向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次分享一下我对杨庆雄的经典文献《A Non-Local Cost Aggregation Method for Stereo Matching》(简称NL算法)的一些理解。

之所以想分享这篇文献,是因为文献明确抛弃了support window的算法思想,指出support window在视察估计上普遍具有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全局最小生成树进行代价聚合的想法,我觉得这点想法非常厉害,全局算法早就有了,但是往往是基于复杂的优化算法,重心放在了视察粗估计和迭代求精两步,十分耗时,而最小生成树,可以天然地建立像素之间的关系,像素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可以大幅减少代价聚合的计算时间,文献表述为线性搜索时间。计算聚合代价,不需要迭代,算法时间复杂度小,符合实际应用的需求,所以NL算法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引用率。

NL算法,在后续算法中得到了很多改进,一些好的立体匹配算法,如CSCA,ST等都是基于NL进行了改进,以下部分着重说说我对NL核心部分,最小生成树(MST)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http://blog.csdn.net/wsj998689aa/article/details/45041547)

1. 算法思想

本文的算法思想,是放弃原有的基于支持窗口的方式,采用基于全局MST的方式,构建代价聚合公式。因为支持窗口的办法,本质上只考虑了窗口内像素对中心像素的影响,窗口之外的像素的影响彻底忽略,其实想想看,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它并不适用一些场合,比如文献列举的图像,


左上角的图像就是原始灰度图像,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幅图像中像素与像素之间的关系用支持窗口来处理明显不灵,比如说周围框状区域的任何一个像素,肯定与框状区域内部的像素的深度信息一致,而与中间区域的像素不同。或者说,如果单考虑颜色信息,红框内的像素关系最大,如何表征这样的关系就是一个问题。很遗憾,我们不能事先提取出这样的区域,因为图像分割真的很耗时,并且不稳定,这就是作者的牛逼之处,他想到了MST可以表示这种像素关系,于是采用像素之间颜色信息作为“边权值”,进一步构建MST。

MST指的是最小生成数,全称是最小权重生成树。它以全图的像素作为节点,构建过程中不断删除权值较大的边。注意,是全图所有的像素,然后采用kruskal(克鲁斯卡尔)算法或prim(普里姆)算法进行计算。这样便得到了全图像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这层关系,构建代价聚合,这便是文章标题Non-Local Cost Aggregation的由来。

通过MST计算权值的效果如上图第二行所示,红色代表高权值,蓝色代表低权值。明显发现MST有效的表征了像素对像素的影响。代价聚合公式如下所示,具体的符号含义,这里就不说了,相信做过立体匹配的童鞋一眼就会看明白。


2. 算法核心

我当时看到这里,顿时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样做的代价聚合考虑到的是全部的像素,那么耗时岂不是很惊人?因为我是逐像素计算视差的啊,每个像素都要考虑周围所有的像素。。。。这时间可能太恐怖点了吧!?

请原谅我的愚钝,作者既然考虑到了MST,说明MST的性质也要被很好的利用,我总结MST在计算效率上的一句话是:MST可以将计算范围从图上所有节点缩小到父节点和子节点上。因为人家是一棵树嘛!比如说,全图320*240,也就是76800个节点,而父节点只有一个,一个或多个子节点,效率可想而知。

2.1 leaf-to-root


假设上图是一个MST,边上的数值代表权重,此时如果计算的是V4的代价聚合,那么很容易,直接计算子节点(V3, V4)的代价聚合值与各自边缘的乘积集合,因为V4是根节点,不需要考虑父节点的影响。公式如下所示,


箭头向上代表从叶子到当前节点的代价聚合值,为何只需要考虑子节点,而不考虑孙子节点,重孙子节点等等的原因就是由于在我们实际计算的时候,要从叶子节点一层一层往上算,这样就会利用树的特性,子节点的代价聚合值已经包含了孙子节点等等对我自己的影响。有点一本万利的感觉。。。

2.2 root-to-leaf

但是这样做是不够的,上面的V4没有父亲节点,属于特殊情况,如果我们要计算V3的代价聚合值呢?显然只考虑V1和V2是不够的,还得考虑V4的影响。也就是从上到下的影响。如图所示:
注意和上一幅图的区别,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假设V3为根节点,它的父节点也变为他的子节点,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同样的办法,将V4的代价聚合值乘以它的权重一起再加进来。但是,这里还是有区别的,因为V4的代价聚合值已经考虑到了V3的影响,所以必须事先将V4的代价聚合值减去V3的代价聚合值才可以。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从上向下的代价聚合值就是最终的代价聚合值,同上一步一样的方式,要从上到下一层一层的计算代价,这样便可节省很多计算量。

2.3 时间复杂度

由于MST的性质,使得原本对全部像素的比较,只需要对父节点,子节点的比较即可,每次计算代价聚合值,从上述公式看来只需要一次加法,一次减法和三次乘法,这样便极大提高了速度,同时又考虑到了全局像素的影响。在middlebury上数据集的平均计算时间仅为90毫秒。 作者提供了文献和源代码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个ppt,就在作者的主页上,对其算法原理仍旧迷惑的童鞋可以下载去看看。

3. 实验效果&结论

实验效果就不介绍了,论文上一目了然,这篇文章提供了源码,大家可以跑跑看,我这边针对一般场景进行了测试,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经过进一步优化可以进行实际应用。这篇文章比较经典,一些后续的算法就是对其进行了改进,比如说分割树算法《Segment-Tree based Cost Aggregation for Stereo Matching》,将图事先进行区域分割,再在各个区域中计算MST,在生成MST的过程中,考虑到了颜色值与距离作为边缘权值,取得了比NL更好的效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