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马队遭遇狼群,阿里华为长篇竞合剧基情开幕,阿里华为


2015-05-31 雷震子 雷震子  

几天前先听到阿里豪中海关八千万大单,昨天又获悉华为中标海关3000台服务器规模私有云的消息。阿里和华为分获海关大单,基本上标志着这两家公司在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正式的全面铺开。

实际上阿里和华为在云计算邻域的竞争早已开始,只是双方各有侧重,竞争态势并不明显,阿里更侧重公有云服务,主要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市场,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小微企业,华为更侧重私有云建设,主要面向企业市场,虽然大中小型企业全覆盖,但主要收入仍然是大中型企业、政府及公共事业。但随着阿里开始猛攻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类客户,双方的市场的重合度开始上升,双方在项目中的遭遇越发频繁,双方在竞争项目中的兵力投入也不断升格。金关二期的这个项目便成为双方最正面的一次正式碰撞,结果已知是皆大欢喜,各有斩获,相当在这第一回合中打了个平手。但这一切只是开始,阿里华为的竞合长篇大剧刚刚开幕,好戏还在后面。

任何一个长篇故事都会剧情曲折,我们往往只能猜到开始,却无法猜到结局。本文只是幻想着对比下双方的实力,读者自己去剧透一下双方的战局吧。

双方总兵力:3万对17万

就企业人数而言,阿里3万人不能算少,华为17万人不能算多。双方的兵力强弱是要看其具体的运用战场。马云在4月份的讲话里提到,今年员工人数不会增加一个。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其核心商业模式是搭建一个大一统的平台,这个平台只会变大或缩小,但其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对于平台运营和管理者而言,只要平台的运营管理足够的自动化,就无需更多人力投入,只需投入更多的钱就可以了(马云从没说过不增加投入)。而华为所在的不是互联网行业,华为面对的是企业和运营商客户(消费者BG也面对个人,但仍不是互联网模式),需要研发设计大量与众不同的产品,并需要给客户提供大量的定制化服务,因此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

问题的关键在于,阿里云要进入大中型企业市场,要为每个大中型企业(或政府)客户提供与众不同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这种与互联网平台不同运营模式下的企业市场,阿里云的人力需要从哪里来?做下一个海关,阿里云的研发与运维人员加加班,可能还能搞定,那么如果有10个、-100个、1000个与海关规模相同但业务需求不同的客户呢?阿里云还能保持人力不变吗?答案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强迫客户接受互联网统一平台的公有云运营模式。如果阿里不扩充兵力,华为的在大中型企业市场的兵力优势便体现出来了。

当然,目前双方的交火区域还仅是云计算领域,双方投入战斗兵力都并非小标题的这个数字,未来投入不得而知。

双方战斗队形:中青青 vs 老中青

在阿里的2015年5月第一季度季报里提到,截至目前,阿里管理层中70后占45%,80后的管理人员占52%,还有3000名90后加入了阿里巴巴。相比阿里,华为的管理层跨度相比阿里,可谓比较大了,上到70岁的任正非、下到刚入职的90后,以及50后、60后、70后、80后的高中层管理干部,全部大有人在。从总数上华为的员工还是以70后、80后、90后为主。所以华为的平均年龄并不高,只有31岁,虽然肯定比阿里要高一点,(5月8日的一个阿里相关新闻说是30岁),也没高多少。可以说双方的基层单兵思维与作战能力相差无几。差别应该在其双方的管理团队上。那么40、50、60后与70、80后的管理团队区别在哪里呢?

华为相对年长的管理团队更擅长的应该是更复杂的组织体系以及复杂项目的运作。特别是组织与项目涉及大量的人际关系时。简单的讲,那就是华为管理团队非常适合组织大兵团作战。其次,年长的经营管理团队,对社会、经济、文化、人生的这些人文认知会更加深刻,使得他们更擅长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所带领团队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谨言慎行,可一旦认准方向行动起来,便表现出极强的执行力。

阿里相对年轻的管理团队,更加适合互联网式的小团队激情运作,更易于把激情融入团队发挥团队的最高效率,其外在表现是更加有创新的活力。(华为实际也不缺少70后80后的基层干部带领的基层团队,只是华为公司的整体外在表现并非其基层团队风格,而是中高层团队风格)。

那么双方将领带兵交战的结果如何呢?

阿里更适合闪电战,华为更适合持久战。在快攻型(短平快的项目)中阿里有优势,在长期的消耗战中华为会更有优势(纵深型防御、波浪式进攻)。

双方文化:武侠 vs 狼性

单从名字上看,“武侠”似乎更有文化气息,特别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但企业文化不是用来唱春江花月夜的,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福利,而是要支撑企业进行兵团作战的。从这个角度看,把“狼性”作为一种企业文化也不为过。


武侠文化着重培养的是企业单兵作战能力,而狼性文化着重培养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看阿里,似乎有很多名人乃至明星。马云自不必说,比当红影星的曝光率丝毫不差,其他在公司内外都小有名气人也大有人在,笔者记忆力如此差,都能张口叫出“后羿”这位牛人来(好像是阿里去IOE项目组组长)。到华为,便是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了,华为的任老板在公司成立20多年来直到最近才开始“勉为其难”的偶尔面对下媒体。除了任老板以外,华为的高管们的名字,估计只有业内同行能叫上一两个。绝大部分中层和基层员工,在外界看来几乎都是“无名之辈”了。但一提“华为”的名字,一点不比“阿里”知名度差。“华为”的名字被家喻户晓的原因,就是那些华为“无名之辈”们狼性血拼出来的结果。


“武侠”与“狼性”基情碰撞的结果,那就是阿里在吸引公众眼球(品牌与事件营销)上更胜一筹,而华为更能让公众和客户体会到实惠与(民族)自豪感。

双方战略目标:称霸 vs 生存

从任何角度看阿里,似乎都是个不差钱的公司,不仅马云曾经荣登全国首富,而且阿里公司有超过万名员工现在或曾经是千万富翁(参照2014年9月新闻)。仅拿这次海关的项目,有网友计算阿里的利润约4000万(占总标的50%)。既然不差钱,阿里的理想也就比较高大上了,不仅从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向互联网金融和物流,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介入智慧城市建设,在农业电子商务方面也不忘插上一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个平台,和产业链,还将涉及城市经营管理,将来有望参与国家治理,乃至地球村的建设。前途无量啊!

华为相比阿里,战略目标有些拿不出手了。华为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了活命,先争取活在当下,再争取活过3-5年,最好能活得更长久一些。为此华为公司上下时刻充斥着危机感和饥饿感。华为的团队更是为了生存而战,团队生存似乎比个人生存的压力还要大。

抱有不同战略目标的这两家公司碰撞结果如何呢?还记得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吧?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猎人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当然,从这个故事里并不能说明阿里赚不到钱,只是不在乎那点小钱而已。阿里赚钱靠的不是某个项目,靠的是对数据、平台、产业链乃至更大范围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掌控能力。

数据之争:永不删除 vs 永不保存

这里得重点提一下华为。在大数据已经被公认为未来业务金矿的当今年代,很多公司都在采用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获取数据,以提升自身资本含金量,而华为却又一次反其道而行之(之前曾有过多次类似行动,选择专注而放弃诱人的商机,比如:房地产、早期互联网),对内强调安全红线,绝不允许所属组织或员工未经客户书面许可,对客户数据进行读取操作,也不会像很多手机APP那样,强迫客户(用户)开放数据(否则不提供服务)。说实话,笔者自己也不知道华为这种商机于不顾,甘心只做管道搬运工的做法,对华为是福还是祸。

福在为客户送去了安全与放心,祸在被对手完全占领了高地,会对自己形成一股由上向下的冲击态势,会因此很被动(无论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占领高地和领空就很容易占据优势)。

数据之争处于劣势,会影响平台及产业链竞争态势,更高大上的竞争都无法触及了。

云计算之争:核心平台 vs 核心战略

这里不得不玩一下文字游戏,因为一词之差,差异巨大。

数据之下就是云计算平台。阿里云在整个阿里集团中的定位是核心平台,用来承载阿里的几大核心业务,如电子商务、阿里金融和菜鸟物流等。但阿里云目前并非阿里的核心业务,核心平台与核心业务是两个概念。这意味着阿里云的所有第一优先,那就是全方位保障其上的阿里核心业务的平稳运行,其他非阿里业务肯定是要次之的。当然,如果哪天马云站出来说阿里云是阿里核心业务,会把客户的业务放在比阿里核心业务还要高的优先级,也不足为奇,因为这种定位的最终解释权归阿里所有。

云计算在华为侧,定位的是核心战略,这从每年华为HCC云计算大会的规格就可见一斑。2015年的HCC云计算大会已经升格为华为集团级的大会,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整个华为集团的战略在向云计算聚焦(聚焦的原因是ICT产业在趋势上会走向完全云化)。以前说华为做云计算的部门,可能仅限于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现在说华为做云计算的部门,真是有点说不清了,因为几乎所有华为的产品线都在发展云计算相关的内容。华为在云计算相关领域到底投入了多少人,华为自己统计上估计都有些困难,因为很多人分散在各个组织,粗略估计至少也得有一万人以上。

核心平台 vs 核心战略,并非能说出孰好孰劣,而是体现出各有侧重的优势。阿里云在承载阿里核心业务,以及与阿里核心业务类同应用(比如:互联网电子商务业务)的能力上肯定是顶呱呱的。而华为更能满足业务类型五彩缤纷的企业、政府及运营商客户,多种多样的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阿里的云平台有一定的通用性,比如采用x86服务器以及大量的开源软件,但却采用大量专有的接口,这使得在阿里云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特别是阿里PaaS平台上的应用,很难迁移到其他云平台之上。华为在这方面与阿里不同,是在走向开源与开放接口路线,平台乃至大量源代码完全开放,靠其专业服务力量来获取产品销售收益。

另外,华为的云计算目前还主要聚焦的IaaS层,华为PaaS层产品还没有大范围的上市推广。这样阿里在PaaS层云平台上便取得了先入为主的优势,而在IaaS层上华为面向企业客户的软件产品比阿里有优势。

弹性之争:业务弹性 vs 组织弹性

这个对比有点另类。

每年的双11,是阿里的活广告。在模板不变的情况下,刷新一下数字就可以了。双11展现了阿里云的强大弹性。

华为没有双11,也没办法找到与双十一类同规模的实际场景去验证。但华为能够展现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弹性,那就是组织弹性,这和云计算在原理上类似。华为所有员工本身就是一个大的(人力)资源池,从这个资源池里,可以快速组建由小到大,以及附带各类专业素质的团队组织。华为当前的组织,也可以快速的进行调整和变化,而且调整与变化的过程井然有序,跟我们打扑克牌里的找朋友游戏一样简单。华为这种组织弹性,为华为的业务和产品适应市场与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了组织保证。组织弹性也意味着其战斗阵型可以随时变化,几个小时就可以冒出一个几十人的跨部门协同的项目组独立开展工作。这种组织弹性给华为提供了和阿里双十一异曲同工的竞争力。

头领对比:大智 vs 大愚

马云和任正非放在一起对比,差异可谓极其明显,除了年龄的巨大差异,不仅高矮胖瘦都不相同,连眼睛大小都不相同。言谈与个人工作习惯差异就更大了,一位能言善辩,广交各界朋友,一位孤独始终,不善言谈(特别是跟媒体)。总之,马云给人一种极其聪明、精干的印象,而任老板,用他自己话讲,就只是一直傻傻的在做事而已。两个人财力更是成倍的差距。非要找共同点,那就是两个人带领的公司还算比较成功,没有失败。

只要这两个人自己不犯重大决策失误,在可预见的将来,两家公司的竞争态势(短期或中期结果)也就相对比较明朗。


竞争中局:不是彗星撞地球,而是印度洋与亚欧两个板块碰撞出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这里猜的是中局而不是终局。阿里和华为的竞争绝对不是彗星撞地球那样,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竞争,而更像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的碰撞,碰撞过程缓慢,而且会在相互竞争中促进,并因此缓慢隆起青藏高原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把双方的云计算做得更强大)。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两家公司的业务并非完全重合,而是一点点的产生交集,双方交集扩大的速度也相对缓慢,这为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合”才会平天下

请允许笔者再做次白日梦哈(白日梦是吊丝生存的源动力)。

阿里云对阿里集团而言其实是个累赘,它是阿里的一项重资产,没赚多少钱,投入还不少(阿里的主要投入应该就是阿里云了,其次是人力和营销投入)。而华为呢,没啥大的本事,就只满足于赚点小钱,云计算这点窝窝头(对阿里集团而言),华为都是很爱吃的。所以,马云该和任正非两个人见面聊聊双方合作的事情。喝杯咖啡比刀光剑影可好多了,更何况双方的兄弟原来很多人也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至今关系都很亲密,最不忍杀熟了。

建议双方的合作思路如下:

  • 阿里集团把阿里云全部平台及阿里云的全部人员卖给华为,交由华为运营,当然原班人马大部分继续保留,以保持阿里核心业务平稳运行,不愿投入华为怀抱的兄弟,华为可以让他保留阿里原籍户口,以租用的形式使用。

  • 华为购买是以股份交换的形式,让阿里集团入股华为;

  • 华为在阿里云上运营的受益,为阿里集团总营业收入的1%(IT投资比例),或者采用净利润的一定比例,以保持双方的共进退;

  • 阿里在华为的收益,来源于华为每年股票的分红。

我的建议怎么样?是不是双赢呢?哈哈…..

(俺得赶紧吃去片药,防止疯过度,没法继续写了)

后记:阿里与华为PK,谁将要消失了?

前文已经谈到,阿里与华为的竞合,很难两败俱伤,那总得有人受伤或牺牲吧?特别对旁观者而言,没人受伤,看这戏就没意思了,因为电影情节一贯如此。那我们就得把视野放到两家公司之外了。两家公司竞争的越激烈,双方在云计算(以及更宽泛的领域)技术、产品、服务、人力方面的投入越大,这有点资本竞争的味道,大的投入,换来的是如青藏高原般的产业高门槛,平时生活在低地平原上的人们,到那里就会有高原反应,身体不好的都有挂掉的危险,象这个云、那个雨、这个高、那个潮、这个C、那个E的,将来的日子应该都不太好过。笔者就不引用A与B PK,C消失那老掉牙的段子了。

------------本期结束-----------------------

---------------------------------------------------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下期预告:待定

最近受眼病困扰,无法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这个连载也很难以高频度输出了。休息了很长时间,写本篇文章还是非常吃力。看来还得继续休息。

生病的原因应该是说人家坏话太多,被人骂的,而且这次生病还伴随严重的打喷嚏现象,更加印证了说别人坏话的后果。但是歌功颂德的文章没人看啊,这哪是自媒体,分明是自没体、自残体、自灭体。看来想做《月子》作者,当没脸没皮的没体人,光脸皮厚或不要脸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副好身板,抗病、抗邪、抗咒。

------------------------------------------------------------

征求插图合伙人:诚征负责插图的小伙伴作为并列作者。

--------------------------------------------------------------

关于雷震子:

《跨界杂谈》作者。对历史、人生、企业经营与发展、商业模式、心理学、IT等均感兴趣。人已奔四,事业无成,却牢骚满腹,想一吐为快,但不会像怨妇一样抱怨世事,而是希望和感兴趣的读者分享这四十年成长中的见闻与心得,希望对读者有所价值(至少能打发下无聊时光)。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