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NGN对IP承载网战略挑战的思考(1)


多年来,基于IP技术的NGN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现有的IP网络技术5年前就已十分成熟,但直到2004年,NGN才开始规模商用。这个现象表明,用IP来承载NGN的挑战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适应商业模型的变迁。

话音和Internet的商业模型是不同的,Internet是一个“灰度”业务,可能存在较大的时延、抖动、丢包率,但最终能收到就可以满足用户需求;而话音则是一个“黑白”业务,只有“通”或“不通”两态,通则收费,不通则送忙音,不收费,否则用户就会投诉。为有别于现有的IP互联网,我们把承载NGN、3G等下一代电信业务的IP网络定义为IP承载网。IP承载业务的商业模型已经变了,用Internet的理念和技术来规划IP承载网就会出问题。从目前来看,IP承载网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从Internet时代到电信业务时代

IP承载网的建设经验面临挑战

很多人曾经认为,IP承载网不过是画个图,连几条线,用VPN一隔离,标上DiffServ、TE,话音就连通了,服务质量就有保障了。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华为有一个跨IP、3G、NGN产品线工作团队,负责多系统组网解决方案及测试,这个团队曾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报告:NGN接入IP承载网竟然有至少8种模式,各模式的负载分担和故障保护效果各不相同!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不会为这个结论感到惊讶了:NGNTG的上行接口可以选择备份或负载分担,主备TG之间、TG的主备端口之间保护要求达到毫秒级,TG之间的流量是网状的,而且是对称的,NGN话音要求提供CAC控制等,这些特征都是Internet终端和业务所不具备的。

关于流量模型的问题,这里还有一个例子:在国内IP互联网里,北京、广州、上海是ICP集中地,流量基本从这三个节点流出,C3之间的流量可以忽略,因此这三个节点之间带宽设计要大一些,其他节点之间可以不考虑交互带宽。但IP承载网这么规划就有问题了,因为流量模型是网状的,任何两个C3节点之间都有流量。事实上,成都到广州的流量甚至比北京到广州的流量都大,因为这两地之间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话务量很大。这个规律对城域范围内的IP承载网同样存在。这说明商业模型的不同导致对IP网络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实际上,IP承载网的规划建设需要大量运营经验。客观地说,NGN、3G一直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成熟商用,而NGN采用IP承载也尚处于初步商用阶段,在这样一个系统里,IP承载网的可靠性压倒一切。如何保障IP承载网的可靠性,利用成熟的经验非常重要,如果供应商缺乏经验,即使其提供的设备和技术再好,IP承载网也很难建设成功。

业务与网络之间的耦合在增强

IP承载网的可运营性面临挑战

IP网络对Internet来说可以是不透明的,Internet不用知道IP网的实时资源,但NGN或3G必须了解IP承载网的资源,这对IP网络可运营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IP网络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但其也具有拓扑结构,也有流量收敛和冲击的问题。电信业务从TDM承载转为IP承载,不能像Internet那样,扔给IP就不管了,要从“规划、管理、监测、控制”四个方面来保证服务质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