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 VS. 套装软件

SaaS 这种软件服务模式即便在微软也正在获得发展动力。

毫无疑问,SaaS 模式正在对商业软件市场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尽管大多数人所说的"套装软件已死"的话是有些夸张,但如果说,部分SaaS 模式已经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则确实不为过。"套装软件已经死了,死了,死了,死了,死了!"这是马萨诸塞州Athenahealth 公司主席兼CEO Jonathan Bush 在一次有关SaaS 的电视访谈节目中说的话。Athenahealth 主要向医生提供Web 服务,和其他SaaS 厂商一样,他会告诉客户说,SaaS 产品之所以优于传统软件,就是因为其简单易用,可随时升级,费用可按月支付,而所有这些都在迫使厂商必须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然而,要是因此就说套装软件已死,却似乎过于武断了。Thinkstrategies 咨询公司的CEO Jeffl ℃ y Kaplan 说,更有可能的情形是,SaaS 和套装软件无论在软件厂商的产品线上,还是在客户的企业中,都将会彼此共存,相互补充。不过Kaplan 也承认,这种共存并非和睦相处。两个阵营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空间。

"传统软件阵营的人倾向于他们的软件更健壮、功能更全、更成熟,也更强大。"Kaplan 说。

Kaplan 认为,在软件厂商中间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有人会担心,提供Web 服务会削弱套装软件的销路。而在使用软件的企业内部也存在着类似的斗争,终端用户期待简单易用的Web 软件服务,而lT 部门的人员则对Web 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表示担忧。

"企业的最终用户希望从应用软件中获得更多的价值,但是对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却缺少认识。"Kaplan 说。"而IT 专业人员却对saas 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担忧,因为Web 缺少安全性,有可能失控,而且可能存在很多隐含成本。"一些业内的大厂商,比如微软,都已开始意识到了Web 应用的价值,但是它们依然相信,套装软件能提供更多的功能。微软CEO Steve Ballmer 最近曾说过"如果说Web 模式会越来越丰富,这是没错的。或许到了某一天,你便可以下载全套的操作系统。但如果你想要获得Mac 和windows 的全部功能,那你还是得去购买套装的windows 或者Mac 。毕竟这里没有免费的午餐。"

开源软件VS. 商业软件

微软对待开源软件的态度是又打又拉。

开源软件最初的时候产生了一个让人挠头的问题:"销售免费的东西怎么赚钱呢?"但是当开源的支持者们阐明了免费的意义― "演讲免费,但啤酒不免费"之后,开源经济便开始起飞了。商业软件厂商一直在试图用营销手段和法律威胁来保护自己的要塞,但与此同时却也在不断地放低要塞的吊桥。其策略是:"既然你不能击败对手,那就和他结盟。"

即便是已经销售了数十亿美元商业软件的微软,也在今年10 月12 日申请加人了OSI 开源促进会),声称其公共许可( Ms-PL )和互惠许可Ms-RL)的条款能够满足OSI 对开源的定义。

尽管如此,微软CEO steve Ballmer 继续进行着它的武力恫吓策略,警告Red Hat Linux 软件用户有"责任"向微软支付使用费,因为其中有属于微软的源代码。

微软CTO Craig Mundie 称开放源码是一种失败的商业模式,和已经破灭的dot-com 属于同一类事物。"开放源码从根本上破坏了独立的商业软件市场。"Mundie 说。2001 年,GPL 许可协议要求任何使用了GPL 覆盖范围源代码的软件也必须属于GPL 。"这种模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地位,但它在构建一个规模市场方面却不会成功。"但是我们再看Red Hat ,通过其开源Linux 软件独到的功能和收费的技术支持模式,它在2007 财年实现了4 . 63 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和6900 万美元的利润。在接受了开放源码却并没有完全放弃商业软件业务的企业中还有Sun 和IBM 。

开放源码风头正健。Saugatuck 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到2012 年,将会有50 % 左右的企业计划在关键业务系统中使用Linux ,而2007 年,这个数字仅为18%。尽管开放源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某些偏差,比如分发Linux 的渠道过多等,但开放源码还是被托马斯· 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 一书列为10 大"碾压机"之一:"开放源码……让数百万人原本必须花钱购买才能使用的很多软件可以免费使用。开源社区以一种水平的创新模式向层级式的软件架构体系发起了挑战。"

Novell NetWare VS. 微软网络

要不是Novell 的Ray Noorda 出于对企业桌面的偏爱而放弃了互联网任务的关注,Novell 的Netware 或许还会继续成为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角。20 世纪90 年代初,Netware 达到其鼎盛时期,控制了超过七成的市场,并拥有忠诚的用户基础,它的文件共享系统非常出色、可靠。

Netware 原本只是Brigham Young大学的几位计算机科学家的一个承包项目,完成于1981 年。Novell 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Netware 之父的Drew Major 说:"这个产品最早的名称是是ShareNet。Netware更多的是那时候众多计算机术语中的'ware'后缀software和hardware)的引申。"

1985年,以受欢迎的MS-DOS桌面操作系统而著称的微软发布了一个勉强可以替代NetWare的产品,叫做微软MS-NET。后来为了回应NetWare在市场上的成功,微软有推出了LAN Manager。微软甚至不惜与IBM 的OS/2 LAN Serve联手来对抗Netware 。直到1994 年,当微软推出windows NT Server 时,胜负的天秤才开始向微软倾斜。

2003 年,Novell 收购了SUSE ,并利用了后者Linux 操作系统的分销渠道,NOS市场才又再度开始发生了变化。为了让公司走出低谷,Novell 把Linux 介绍给了Netware的用户,通过Open Enterprise Server 把Netware 与Linux 结合在了一起。如今,4 年之后,数以百计的Netware 网络都在采用Linux作为Web 应用、数据库应用和其他应用服务器的平台。看来,要想让在Linux 上运行的Netware 从企业的视野中消失还需要一段时间。而在今年,这两家在NOS 市场上已然厌倦了相互竞争的公司终于开始了在网络操作系统上的合作,在各自的产品中使用对方的技术。

Windows VS. Unix

这场争斗开始时就像小鹿班比遇到了哥斯拉一样,要不是小鹿班比用它的蹄子挖了个坑,把那个大怪物送进了坟墓的话,那一切可就不一样了。20 世纪70 年代末,年轻的比尔· 盖茨在Albuquerque 的一次交通事件中遭警方拘捕而被留下面部存档照片时,Unix 却正在奠定自己的基础,并且参与了后来被称为互联网的网络项目。到了20 世纪80 年代,Unix 服务器与工作站的各种商业版本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其中就包括用于16 位微机的一个变种,叫做Xenix ,而开发这个变种的不是别人,正是微软。1985 年,微软放弃了Xenix ,转而与IBM 合作开发了OS/ 2 ,再后来又抛弃了合作伙伴,集中精力做起了"小鹿班比",也就是Windows NT 和windows 桌面操作系统。

微软冲进企业级市场时就像个笨拙的孩子在奔跑,还带着把大剪刀。整个业界都在嘲笑微软想要取代Unix 根深蒂固的市场地位的想法。然而,Windows 在经历了成长的痛苦,终于推出Win32 API 之后,一切就都改观了。Wintel 联盟是一个转折点,而office 和Windows 的结合则确立了微软在桌面市场的支配地位。2005 年,Windows Server 实现收人177 亿美元,首次超过了Unix 所产生的收入175 亿美元)。

批评者们嘲讽说,微软的优势地位在于营销和垄断,而不在于技术与创新的能力。今天,局面已完全改观。Windows 成了占领先地位的操作系统,而Unix 正在被其派生物Linux 所取代,后者反过来让微软扮演了"哥斯拉"的角色。

微软IE VS. Netscape Navigator

IE 如今已占据了浏览器市场80 %的份额,而Netscape Navigator 却险些万劫不复。

1997 年9 月30 日深夜,一群微软员工挑战性地把一块大大的金属制的IE的Logo 放到了加州观景山Netscape 通信公司楼前的草坪上--这是浏览器之战全面爆发的一个信号。而就在那个夜晚,微软在庆贺IE 4.0的发布,Netscape Navigator 也在对自己占有72 %的浏览器市场份额而兴奋不已。Netscape当时的发言人Chris Holten 把这个Logo 事件比作一个博爱的玩笑。"这种做法在新兴企业是常见的,但却不应该是世界最大软件公司之所为。"然而就在五年之后,NetscaPe 的市场份额直线下滑到4 % ,比狂欢节上啤酒桶的流泻速度还要快。最后,Navigator 硕果仅存的一点残余就只有被称为Phoenix 的开源项目了。

但是到了2005 年,第二轮浏览器之战再次爆发。Phoenix 浴火重生为FireFox,并很快抢占了2%的市场份额,而当时占有89%市场份额的IE 却在为自身研发的停滞和层出不穷的安全漏洞而焦躁不安。这些漏洞不但成了Firefox 争取浏览器用户的美味诱饵,而且随着Web 应用市场的起飞,这个浏览器的后起之秀开始赢来了转机。今天,微软正在开发IE 的第8 个版本,正占有将近80%的市场份额,而其全盛时期的市场份额则高达95 %。根据Market Share 的数据,2007 年9月,Firefox 的市场份额创下历史新高,达14.88 %。

微软 vs. 美国司法部

微软因败诉而被抛售股票,但是Netscape更惨。

虽然历史也无法确定到底是谁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肯定有人取得了胜利。当然,失败的一方是曾经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互联网公司Netscape公司,但是微软公司觉得应该教训一下那个不可一世的天才小子。

美国地方法院的Thomas Penfield Jackson法官发现微软公司在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竞争过程中滥用了它的垄断力量,当时人们看到Jackson法官在聆听微软公司提交冗长但是大部分都无用的辨护陈述时不断摇头。

当上诉巡回法院推翻Jackson法官的判决但是赞同他在该案中发现的事实真相时,基督受难剧继续开始上演了。当一切重归平静之后,试图将微软公司一分为二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全部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微软公司同意与第三方公司共享其应用程序接口以及任命一个合规监督委员会。

事后对微软公司接受的处罚进行回顾时,人们尤其是开源社区的看法显然是不一致的和激烈的。有些人称真正的较量也许一直都是美国司法部检察官Joel Klein与微软公司主席比尔盖茨之间的较量。业内权威人士称,除了记录在案的法律问题之外,该案从许多角度来看都牵涉到两人的私人恩怨。

Java vs. .Net

Sun公司与微软公司和平共处开发技术。

这不是一个关于哪一种技术更好的争论,而是一个关于对于具体项目来说选择哪一种技术更好的问题,因为这两种技术事实上都是围绕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开发而制定的标准。

这些开发工具在功能上有很多地方是相同的,而那正是开发商们的争议所在。但是从一般角度来说,微软公司的.Net技术在应用软件开发领域更受欢迎一些,Java技术则在大型企业项目上应用得更多一些。但是即便是那些差异也正迅速变得模糊起来。

虽然你可能会偶然发现一位Java支持者与一位.Net支持者会在某个时候坐下来一起讨论什么问题,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不同规模的项目所需要的合适的工具是不同的。

Lotus Notes vs. 微软Exchange

多年以来,消息系统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现在已经进入实时通信的竞争阶段。

这个市场的竞争可以追溯到Lotus cc:Mail与微软Mail之间的竞争,这两款电子邮件系统问世之后发现它们开拓出一片名为局域网通信的新世界。虽然cc:Mail获得了一批忠实而热情的拥护者,以至于公司在某年用户会议上宣布从此取消那款产品的时候,那些拥护者立刻都变成了愤怒的暴徒,但是真正的论战是从Notes和Exchange双双出现在市场上开始的。

Eric Arnum是早期Notes与Exchange竞争时代的著名记者,他的Electronic Mail and Messaging和Messaging Online等新闻列表有大量用户,他曾统计过这两个产品的使用情况。现在,随着实时通信时代的到来,这两个产品的使用人数以及对谁最能实现最新IP协议的争论已经全部化作了云烟,而Notes和Exchange也都只是各自平台上更大的整体上的一小部分内容。

到今天,Notes的用户仍然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每当Notes欲从市场中心退却时就团结起来形成IBM坚强的后盾。Exchange一度被定为微软统一通信服务的领袖产品,现在则只是统一通信服务中的一份子。但是这是两位胜利者之间的竞争。这两个平台都为各自的公司贡献了大量的收入。


相关内容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