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着力点在哪里?

毋庸讳言,今天本土网络企业的研发虽然和其他产业相比是处在前沿,但即使华为、中兴这样的领导者,其研发仍然被认为是“跟随型”研究。据说思科内部就曾有人骄傲地宣称:“如果我们停止了前进,华为就会找不到方向。”这句话虽然很刺耳,但不能完全说没有根据。那么,未来之路应该如何去走呢?

模仿者显然也面临着风险—不仅难以超越创新领导者,很多时候又将被其他模仿者所替代。但由于我们的企业在发展时间、规模、产业环境、投资环境方面还难以与国外相比,而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让企业忙于解决生存问题,短时间内很难顾及像基础研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逾越和国外顶尖企业差距的路途尚显遥远。

采访中,向阳朝这样向记者来描述网络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竞标中,客户提出新的需求,然后看谁能最快满足这个需求。公司于是派研发人员现场开发,比拼速度,这时如果慢了,输掉的可能不是一个客户,而是其所能影响的一大片客户。有时,运营商用户会要求在某一日期前所有功能都必须测试完毕,如果完不成的话,未来一年乃至未来三年都不会再有单子。在这样的压力面前,没有人敢掉以轻心。

陈洋则对国内产业环境表示忧虑,他说,一些客户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比如在交货日期、付款条件、知识产权等方面让企业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而竞争激烈又让企业无力改变这种局面。长此以往,对国内企业的良性发展极为不利。

但意识到问题所在的先行者们已经开始着力改变这种格局。比如,在集成电路方面,脱胎于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海思半导体今天已经可以提供固网、光网络、无线网络、无线终端等方面系列化芯片。中兴通讯也把IC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成立了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提供的芯片种类涉及数字程控交换机、光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宽带接入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和手机终端等通信各个领域。烽火网络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P核心级芯片。

此外,华为、中兴、烽火等企业正在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标准组织中去,争取向产业链的更高层次发展。仅华为就加入了ITU、3GPP、IEEE、IETF、ETSI、OMA、TMF、FSAN和DSLF等78个国际标准组织,有数百件专利进入了国际标准,300多人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兴则参与了ITU、3GPP、3GPP2等50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多名专家在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身为烽火网络技术总监的吉萌本人即为IEEE会员、国际电信联盟SG13专家组成员。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观念上尚需要更开放。Frost & 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说,国内企业太封闭,实力强的企业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自己来做,这样导致实力弱的企业的生存机会很小,因此难以形成完备的产业链。而缺少完备的产业链,直接导致我们的产品不完备。例如,某些大的设备可以替代进口,但一些小的配套的产品反而替代不了,比如网络优化产品、号码增强技术等。

此外,王煜全认为,中国网络业的研发瓶颈不在于大家认为最难的处理器,而在于系统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他用iPhone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技术不会产生客户忠诚度,只有产品才会。”他认为,本土研发在应用方面有很大机会,因为应用要和本地市场结合。因此,未来研发突破的可能在于更多网络业外人士,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学等人士的加入。“真正的市场是由需求带动的。通过应用标准来带动和影响上游厂商,这是目前本土企业研发的一条最现实的路径。”他肯定地说。

相关文章】

  • 华为国际专利超思科2倍全球排名13
  • 华为与思科的差距在哪?
  • 06年IT公司研发费用排名 微软第一Google第九
  • 电子信息百强营收首破万亿大关 研发投入是关键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