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创新引爆点:“流量风险资本化”!(1)


2015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针对电信运营商服务现状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叫好。这既让运营商人感到压力陡增,但更让人看到基础电信业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基于对流量(连接)的需求将越来越成为最普遍的基本需求,当流量越是刚需,则流量就越卖不起价格,就如同自来水不可能卖出高价一样(对于流量免费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数据流量消耗在同比快速增加,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流量的收入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增长。因此,对流量经营怀揣梦想的运营商而言,依赖常规的流量经营手段,无论是前向模式还是后向模式,都难以获得超额收益。要想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考虑采用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途径。个人认为,这就是运营商要善于利用资本的杠杆作用,将产业运作与资本运作结合起来,将稀缺的流量资源(持续加大电信业基础设施投入,流量资源仍将继续稀缺)作为风险资本加以利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流量的风险投资的设想,建议运营商能积极实践。本文提出一些简单设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流量创新实践的亮点与问题小结

简单回顾一下,流量经营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08年3G牌照发放到2011年微信为代表的OTT应用的出现,这个阶段运营商围绕着如何在一个比较高位的流量资费水平下开展面向公众用户的前向收费模式,这期间在是包月、按时长还是按使用流量的不同计费方式上选择了一个以为是最有利于运营商自身的方式。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用户对流量消耗的“恐惧”感强烈,最终的结果是数据流量虽然在逐年增长,但在收入结构上基于数据流量的收入不足以有效支撑运营商转型。

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微信出现后到现在,处在一个前向收费模式为主,但在OTT的压力下,已经意识到流量经营模式必须要转型,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三大运营商都开始在基于后向企业付费的流量经营模式上开展了较大力度的实践探索,2013年8月份中国电信还成立了独立的部门——中国电信综合平台开发运营中心,该中心以流量后向经营创新为主要任务。三大运营商层面先后与BAT等互联网公司开展了合作。特别是在2014年,三大运营商基于开发的流量后向经营产品,先后提出了“流量货币化”的概念,尝试进行三网流量通行。一些社会化第三方企业也加入了打造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创新队伍。“流量货币化”、“流量三网通行”和“流量交易”等成为流量后向经营模式下的主要创新点,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得到了一些投资机构的关注。

从两个阶段来看,前向模式在“速度慢、价格贵”的痛斥声中,已经越来越难,这才有了4G业务时代大幅度的资费下降,这既是市场竞争的使然,也是顺应连接社会的发展需要。前向模式下流量收入增长不及流量消耗的快速增长,使得收入结构调优成为奢谈,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因而寄希望于流量后向模式,但是,对于患得患失的运营商而言,后向模式的战略地位仍然没有得到认可,没有形成共识,使得后向的进展不利。而进展不利,又反过来影响制约最高层推进后向经营模式的决心。有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这是后向模式的最大症结所在。因此,在运营商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把前向模式专项后向模式之前,后向模式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要支撑整个收入结构的调优还很难。

一句话,“流量货币化”、“流量三网通行”、“流量交易”,仍然是概念大于实际。什么时候能够在业务模式上以流量后向经营为主,则什么时候进入到流量经营的第三个阶段。3到5年内,个人看不到太好的理由。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