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而非抗拒 让BYOD的不利变为有利(1)


BYOD现象其实很早就存在,当个人移动办公设备出现便已诞生,尤其是当电子消费产品普及化,BYOD也应运而生,它是科技时代的产物,网络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车轮罢了。

BYOD诞生之初

让我们一起追溯历史回头看看,第一台个人移动电脑诞生于1985年,而这一说法却在美国人与日本人激烈的争议中没有定论。因为那时的网络并不发达,甚至与因特网并不存在。

但慢慢的,随着科技车轮的加速前进,个人PC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最终BYOD现象出现了,只是当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带来什么,未来发展如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默许的走来,最终造成了如今的IT混乱迹象。

如果说BYOD是IT混乱迹象的主导者,那么员工与老板间的一些意见分歧则成了BYOD现象引发IT混乱的导火索。为何这样说,让我们继续回看历史留下的痕迹。因特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超级大国正处于冷战时期,而美国的军方为了防止网络遭受攻击出现瘫痪,便于1969年建立了一个名为“阿帕网(ARPAnet)”的内部网络,仅供当时科研人员使用,可连接四台计算机,这也是因特网的鼻祖。慢慢的到了70年代后,ARPAnet已连接数十台计算机,并快速的发展,每台计算机间的联通方式因为不同而造成通信不畅。为此ARPA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它的名字就是现在的“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后于1974年,互联网组织研究发现,计算机与计算机间通信方式可以建立规范,自此TCP/IP诞生。TCP俗称传输控制协议,IP俗称网际互连协议。其中IP负责基本通信协议,而TCP则负责协助IP实现可靠的网络传输。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TCP/IP其标志性的特点——开放性,让Internet向开放网络发展,到1982年被ARPA认可,于1983年ARPA组织出现变化,划分为两个独立组织,其中一个改名为MILNET,专攻军用网络,而另一个就是早先的互联网ARPAnet,作为民用网络的先驱首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到1986年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创造了NSFnet,替代了ARPAnet成为主干网络,在1989年ARPAnet宣布解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