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冬天

2004年正是我国宏观调控严峻之年,一大批企业落马,但IT业却是一个“暖冬”,缓解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影响后,国内互联网企业大批奔向复苏的纳斯达克,整个IT行业也开始乐观起来。2004年有多达9家中国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或香港成功上市。联想也在年底出手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

而2004年三季度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再称,华为要注意冬天。在长达13000字的讲话稿中,任正非检讨、审视了华为目前遇到的严峻困难,称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但与上次相比,此次冬天的预告影响力有所减弱,主要是任正非更加细致地探讨华为的内部问题。

任正非进一步发展了其冬天预报的理念,他认为:“我们需要把困难真实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没有预见未来困难的能力,我们陷入的困境就会更加严重。”

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他对熬过冬天更有信心,他甚至表示:“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今年我们可能利润会下降一点,但不会亏损。与同行业的公司相比,我们的盈利能力是比较强的。我们还要整顿好,迎接未来的发展。”

事实上,华为2004年的全球实际销售收入达到了38.27亿美元,创造该公司17年历史中最高的销售纪录。国际销售的强劲增长对华为的销售增长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任正非这次作出的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不是短暂周期上的预测。他认为,造成冬天是因为行业供给过剩,整个信息产业都在遭遇冬天。信息产业由于技术越来越简单,技术领先产生市场优势不再存在,反过来是客户关系和客户需求。

他的根据是,传统经济的调节是通过调节资源来完成的,而信息产业中谁也控制不了资源。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两个要素,一是数码,二是硅片的原料二氧化硅。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导致电子产品过剩。这场生死存亡斗争的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

任正非认为,华为在成本问题上占了优势,特别是与西方公司相比,在研发成本上和国际公司相比华为只有1/3左右,成长情况还比较好,所以度过困难时期的可能性要比西方公司大,同时也比小公司强。

华为的措施是,要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在国内市场上增长速度可以下滑,但不能低于别人。要把质量提高,把服务做好,同时把成本降低。适当地和竞争对手开展合作,降低研发成本。在目前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宁亏华为不能亏产业链同盟,因为华为亏一点能亏得起,同盟军亏一点就死掉了。一旦春天到来,这些同盟军,如代理分销商等就可以生龙活虎出去抢单,华为就缓过来了。

人力资源方面仍然是任正非不断强调的主题,他要求在市场低潮期间培育出一支强劲的队伍来,提高人均效益。要强化绩效考核管理,实行末位淘汰,激活整个队伍。末位淘汰永不停止,研发体系的战略队形和组织结构要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变化,确保冬天过去,春天到来时,组织结构和战略队形保持不乱。

他指出,对华为来说,只要结构不散,组织不垮,前面烧掉的钱就会变成所有后来的无形财富,这些都是华为的增值财富。现在,华为正处在一个好的时机,要享受以前投资增值,要团结起来使这个队伍不要散掉。很多公司现在热血沸腾,还要准备做第二个思科。任正非认为没有那个时代了,过去的时代未必会重演。


相关内容